与欧洲“同行”相比,大清国海盗混得很惨
大清乾隆53年(公元1788年)深秋,中越边境,镇南关。旌旗猎猎、画角阵阵,在两广总督孙士毅率领下,铠甲鲜明的清军大队浩荡南下,挥军安南(越南)。
作为宗主国的大清,应藩属国安南流亡国王、黎朝末代皇帝愍帝黎维祁之请,前往镇压"反叛",期望恢复被西山军推翻的黎氏政权。乾隆皇帝在圣旨中强调了本次军事行动的"主旋律":"义莫大于治乱持危,道莫隆于兴灭继绝"。
与此同时,更早前被西山军赶下了大海的南方另一割据势力阮王阮福映,也在泰国人和法国人的共同武装下,卷土重来,逐鹿故土。
狭小的越南半岛上,"三国演义"从本土版升级为国际版。新生的西山政权南北受敌,危急之下,他们的一项战略部署将名不见经传的大清海盗们推上了历史的第一线:
西山军中一名华人军官陈添保(Ch'en T'ien-pao)被火线提干,册封为"总兵保德侯",任务是迅速招募中国海盗,组建海军。
在海盗们久已习惯了的黑暗海洋之中,越南的灯塔突然照亮了他们的前景。中国海盗们越过大洋,迅速向越南集结,并最后形成了一支拥有数百多艘战船、5-7万人的强大舰队。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中南半岛,大清海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登上了国际大舞台。
安南不安
两百多年来,这块名叫"安南"的土地,从来就没有安宁过,而是一刻都不消停地轮番上演着朝代更替的游戏:权臣们在不断地推翻自己的主子,另立王朝,而后又被自己的权臣所推翻,完全地现世现报。其情形,十分类似中国历史上血腥的五代十国,而其复杂程度,令任何一本想清楚描绘此段历史的史书,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历史混球。
在那些"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割据政权中,获了宗主国中国册封的"正品名牌"并不多。无论朱明还是满清,不得不经常面对这样的尴尬:被册封的越南国王们总是不争气,宗主国刚为他出头去讨伐"叛逆",转眼又得册封那"叛逆"为正牌了。在周边一大堆藩属国中,越南显然是最能折腾的一家。
当时,在越南王位上"持证上岗"的是黎朝,实际上,其控制力只在越南北方地区。而且,在这黎朝内部,国主暗弱无能,政权被"曹操"郑氏掌控。灵江以南,则被另一割据势力阮氏政权所控制,中国史书中一般称之为广南国,已历十代,类似于越南的"孙权"。这个南越"孙权"与大清中间隔着个"曹操",虽然也曾从海路遣使求封,但康熙皇帝考虑来考虑去,还是拒绝了其要求。
作为代表越南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安南黎朝却是个暴戾的王朝,而南方的阮氏"孙权"也是半斤八两。两边不仅内战频繁,而且在残民以逞方面相互竞赛,弄得越南半岛民不聊生,烽烟四起。这就是越南历史上的郑阮纷争时期(1533-1788)。
"刘备"的出现则比较晚。十八世纪末,在南方阮氏"孙权"控制下的西山邑,阮家三兄弟揭竿而起,并迅速地在遍及全越南的各路造反派中,显露出了王者之相。因西山军"刘备"和南方阮氏"孙权"都是阮姓,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在此文中,便统一将南方阮氏称为南越政权或南军,而将西山兄弟们称为西山政权或西山军。
西山军虽然崛起于阡陌之中,却有着充沛的活力。无论在中国还是越南的现代"宣传派史家"口中,西山军均被推崇为"伟大的农民起义"。在大清军队南征"讨逆"之前,这支伟大"义军"的铁蹄已经席卷全越南,迅速将越南由郑阮纷争的南北朝局面转成了三国鼎立,再经过没几年的南征和北伐下来,便将一个支离破碎了两百多年的国家金瓯一统,当然也在身后留下了尸山血海。
"义军"的领袖阮文岳随后自立为"中央皇帝",建立了西山政权,封其弟阮文惠为北平王,镇守顺化,另一弟阮文吕为东定王,镇守嘉定。随后,刚刚统一的越南重新上演了由三兄弟担纲主演的另一幕"三国演义"。
终于坐上了龙庭的阮文岳,如同所有的暴发户一般,"伟大的爱情"四处泛滥,甚至连阮文惠的妻子也被他拖上了龙床(根据越南正史《大南实录》)。用下半身执政,这在东方历史上本不是稀罕事。问题是,这位"中央皇帝",显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一同起兵的三兄弟中,老二阮文惠才是最有军事和政治天才、并且是最有实力的,老大无非是沾了先出娘胎的光而已。
作为越南版的"李世民",又戴上了这么大一顶绿帽子,阮文惠自然要发动一场越南版的玄武门兵变,自己来坐一坐龙椅。在最可宝贵的权力面前,兄弟俩终于大利灭亲,"皮锅煮肉"(越南人猎获猎物,剥皮为锅,以煮其肉)起来。而老三阮文吕既没实力,也就没有发言权,躲在一旁看白戏。伟大的"农民起义"开始了那宿命般的"错误"和"局限",那位只有下半身伟大的大哥,被打得落花流水,拱手让出了皇帝的称号,自贬为王。雄才大略的阮文惠终于成为越南的"唐太宗"。
在西山政权内讧的历史机遇面前,流亡在大清的黎朝皇帝,和流亡在暹罗(泰国)的南越政权,都开始期盼鸳梦重温。作为宗主国的大家长,大清国的警察行动,则在当代越南"宣传派史家"口中,被描绘成了"中国大举侵略"和"越南人民奋起反抗"的民族自卫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阮文惠以华制华,这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此人的雄才大略。
海盗从良
当陈添保驾驶着自己的小船,在妻子帮助下在广东廉州洋面上洒网捕鱼时,他绝对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青史留名的海盗领袖和越南侯爵。
是一场台风改变了他的命运。1780年,他的水上之家被狂风吹到了越南海面,幸运的是,在小船破碎之前,他们终于能踏上了陆地。家没了,老家也回不去了,他只好在越南安顿下来,做了一名小贩。
1783年,小贩陈添保被裹胁到了"伟大"的西山农民起义军中,一家大小都被抓去,被迫参加了革命,在西山军的战船上做了舵工。在战斗中,壮丁陈添保更是阴错阳差地成了西山军中的英雄,多次立下战功,迅速被提拔,传奇般地成为了西山军中的一名高级军官(总兵)。直到被阮文惠册封为侯爵,组建由大清海盗组成的海军。
西山军的序列中,很早就有了大清人民志愿军。在阮家兄弟刚刚开始戕官造反时,两名中国商人集亭和李才,在1773年就分别拉起了两支华人队伍,分别号称"忠义军"及"和义军",加入到西山队伍中。这两支大清人民志愿军一开始战果不断,但后来,"忠义军"战败四散,集亭跑回了中国,被两广总督处决。而"和义军"则卷进了西山军内部的路线斗争,全军在西贡遭到血腥的清洗,连带西贡城内的所有华人,都被屠杀殆尽。
即使经历了这样类似种族清洗的残酷迫害,华人还是前赴后继地涌到西山军的大旗下。在新晋侯爵陈添保的努力下,他的"海军"迅速获得了海盗们的6艘战船和200人马。阮文惠倒也用人不疑,随后还将自己已有的水师战船16艘拨给了他统一指挥。一批势力强大的中国海盗,纷纷加入了西山海军,其中的著名人物包括梁文庚(Liang Wen-keng)、樊文才(Fan Wen-ts'ai)、莫官扶(也作莫观扶Mo Kuan-fu)和郑七(Cheng Ch'i)。这些人分别被任命为"千总"、"总兵"、"指挥",戴上了越南乌纱帽,成为穿制服的海盗。
这些著名的海盗首领,落草(确切说是"下海")之前,也和陈添保一样,本是大清的良民,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但都被老海盗们裹胁成,成为盗匪群中的新生力量。其中,莫官扶甚至都不是靠大海讨生活的渔民,而是在遂溪老家的山上砍柴时,被盗匪"掳捉入伙,随同行劫。"
这些东一股、西一捻的小股海盗,被越南的灯塔吸引而来,在一个新生政权的庇护下,结合成了一支有着严密组织的军队,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也令他们的组织结构、战斗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西山政权的豢养下,大清海盗从追求温饱、好逸恶劳的普通盗匪,升格为有着强大战斗力的政治武装团体。
清军败走
临时抱佛脚开始招募的大清海盗,似乎并没有在对抗清军的战斗中发挥作用,至少在有关史料中没有发现有明确的记载。抗击清军,似乎还是西山军独力完成的。
进入越南的清军人数并不多,按照中国史料的记载,约在两万人左右,而在越南当代"宣传史家"们笔下,这个人数被放大了十倍,以突出"伟大"的农民起义军的伟大胜利。
天朝上国的讨逆之师,一开始便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就收复了黎城,安南国王总算有了块可以称孤道寡的土地。年迈的乾隆皇帝还保持着相当清醒的战略头脑,认为越南之地不便"劳军远征",下令孙士毅"妥为安顿"后即刻"撤兵回粤",同时教诲安南国王黎维祁要"加意自强振作,派士官兵民,将要隘处所,严密防堵"。显然,这是一场有节制的惩罚性战役。
但身在前敌的孙士毅,显然陶醉在这种帮助越南人"复国"的巨大成就感中,根据魏源《圣武记》所载,孙士毅还想着宜将剩勇追穷寇,"贪俘阮(即阮文惠)为功,师不即班,又轻敌不设备,散遣士兵、义勇,悬军黎城月余"。
实施了战略撤退的阮文惠,"先正位号以系南北人心",从那荒淫无道的老哥手中,接过了帝位,建元光中,史称光中皇帝。随即,他收拢了各地部队,集中了多达8万人的优势兵力,预备与清军决战。同时,向孙士毅"驰书请降,辞极卑屈"。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 正月初一,黎城清军"置酒张乐",西山军趁夜发动了突然袭击,战象拉着战车,将清军营阵摧毁,清军兵败如山倒,自相践踏,生还者竟只有一半。那个倒霉的安南国王黎维祁,也重新流亡到了广西桂林,心灰意冷的乾隆皇帝下令他不用归国,就在广西当个富家翁了。孙士毅没有遵照圣旨及时撤军,爵位、红顶、花翎均被剥夺,落了个"双开"的处分,大好政治前景就此葬送。
此时,阮文惠的外敌就只有在法国人武装支持下的南越政权了,因大量大清海盗的加盟而日益强大的西山海军,便将成为南线作战的主力。
为了巩固北部安全,大获全胜的阮文惠再次施展高超的政治手腕,放下手段,向大清派出了使臣,谢罪恳求, 希望得到清廷册封,并将责任一股脑推给了下台的黎朝国王身上,大讲了一番"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的大道理,给乾隆皇帝留足了台阶。
乾隆皇帝毕竟是一代天骄,心照不宣地顺着阮文惠搭建的台阶,宣布说黎氏王朝"优柔废驰, 已为天心厌弃, 自无复合立国之理",册封阮文惠为安南国王。
根据清史记载,阮文惠曾亲自进京恭贺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很得老皇帝的欢心,又是赐宴、又是赠诗,送别时还"手抚其背",依依不舍的。但综合中越两国的史料来看,阮文惠本人进京的可能并不大,估计是替身出访,睿智如乾隆皇帝者,自然也将错就错,只要藩属关系得以维持,难得糊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