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教育智慧
犹太民族历经坎坷、四处流散,为了不被吞没,他们往往聚敛巨大的物质财富,掌握他们居住国的经济命脉。但是,富可敌国的犹太人永远有一种近乎病态的不安全感,这不安全感源于他们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深刻透视与思考。在他们眼中,财富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早上腰缠万贯,晚上一贫如洗,这几乎是犹太人的家常便饭。金钱可以被带走、被剥夺,惟有知识才是一旦拥有永不流失的东西。要穿破谜雾,顽强地生存下去,他们最大的“护身符”就是知识和智慧,这是犹太人颠扑不破的真理。好学即敬神
犹太人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最甜蜜的。
典型的犹太人家庭有个风俗就是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略谙世事的儿童去舔,尝到“知识”的甜蜜。
在古代,这种风俗是一种非常正式的仪式。孩子们头一次进教室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都旨在使他们在学习上一开始就尝到甜头。
这种仪式早已成历史,但透过远古的仪式,人们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的态度。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是敬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一种宗教像犹太教那样对学习和研究如此强调。由于把勤奋好学提到敬神的高度,犹太人在自己“信仰”的鞭策下,形成了一种几乎全民皆有文化的传统。知识胜过财富
这是发生在一条船上的故事,船客皆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惟独其中夹杂着一名拉比。
富翁们聚在一起彼此炫耀财富多寡。拉比见后说道:“我认为我才是最富有的人,不过现在暂时不向各位展示我的财富。”
航行途中客船遭到海盗抢劫,富翁们金银珠宝所有财产都被搜刮一空。海盗离去之后,客船好不容易才抵达某个港口。
拉比的高深学问立即受到港口镇民的赏识,他开始在学校里开班授徒。
不久,这位拉比遇到先前同船而来的富翁们,他们一个个处境凄惨落魄。这时他们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样子,一个个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感慨地说:“您的确说得对,受过教育的人拥有无尽财富。”
犹太人用这个故事留给后人一个教训——知识夺之不走而能常怀于身行走各方,教育乃是人类最主要的资产。知识胜过钱财。
犹太人非常重视知识,在他们看来,无知的人不可能是虔诚的。
学习使人严谨,严谨使人热情,热情使人洁净,洁净使人克制,克制使人纯洁,纯洁使人神圣,神圣使人谦卑,谦卑使人恐惧罪恶,恐惧罪恶使人圣洁,圣洁使人拥有神圣的灵魂,神圣的灵魂使人永生。知识具有崇高的价值。因此,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你比西勒尔还穷吗?”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人说,我的年纪太大了还学什么?或者,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这对犹太人说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因此,犹太人认为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的故事,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犹太教则》。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完成心愿的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在几天之内,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让他感到难受的并不是饥饿,而是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学生们很纳闷,为什么那么暗。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身上积了一层白雪,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即使是一位最伟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犹太人一向认为肯学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直到今天,所有的犹太人仍秉持着这种信念。智慧重于知识
如果有人问犹太人这样一个问题:“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犹太人一定会回答说:“智慧。”
智慧来自犹太人的宗教传统,所以在犹太人的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所有的犹太人都并不以此为重。一般来说,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母亲问。
“钱,”一个孩子回答说。
“钻石,”另一个孩子这样说。
“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母亲继续问。
孩子们左想右想,却找不到答案。
母亲笑了,接下去说:“孩子,你们要带走的东西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是你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都不会失去它。”
许多犹太母亲都这样教育过自己的孩子。所以,关于智慧的观念是深深扎根在犹太人的心中的。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
犹太人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长智慧。
犹太民族非常看重学问,但是与智慧相比,学问也略低一筹,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犹太人看来,这种人即使有许多知识,也派不上用场。而且,知识必须为善,用知识做坏事,知识反而有害了。为此,犹太人认为,知识是磨炼智慧而存在的。假如只是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等于徒然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同样是一种浪费。
要按照孩子该走的路来充分训练他
犹太人很讲究教育的艺术。他们有句非常至理的名言:要按照孩子该走的路来充分地训练他
犹太人认为,一个孩子在学习《圣经》上有进步,而在《犹太法典》上没有进步,那么就不能试图通过教他《犹太法典》来推动他进步。如果他看得懂《犹太法典》,就不要逼他学《圣经》。要在他知道的事情上训练他。
在教育孩子时,拉比们认为,如果老师教的课学生不理解,那么,老师不应该大发脾气或对学生们发火,而应该反复重复课程,直到学生们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在学习过程中,犹太人认为一个学生在听了好几遍课之后才能掌握所学的,他不应该在那些只听一两遍课就能掌握的同学面前感到羞愧。但是,这个学生的不理解只能是因为课程本身就难或者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不足的情况。但如果学生在学习时粗心大意和懒惰,那么老师就应该斥责他们,用责备的话羞辱他们,并由此而激励他们。这就是老师的责任。
但是,老师不应强行给孩子们上重轭,因为指令只有在轻松愉悦地传达时才有效率。要给孩子们小小的奖励来让他们高兴。一个专心的学生会自己阅读,如果一个学生不专心,那么就把他安排在一个勤奋的学生旁边。一个老师应该在他的学生面前露出“破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们的才智,并探知学生们是否记住了他所教的东西。
同时,犹太人认为,作为学生也应讲究学习的方法。
犹太人对学生有一个著名的忠告:
“不要说:如果有空的话我就学习。因为你可能不会有空。”有人来借书而不出借的人,要科以罚金
犹太人是非常重视知识的,他们把书本当作知识。在《犹太法典》中有许多关于书本的良言:“一个人在旅途中,如果发觉一本故乡人未曾见过的书,他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带回故乡与乡人共享。”
“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变卖物品以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后一刻,仍然不可出售任何书本。”
“即使是敌人,当他向你借书的时候,你也一定要借给他,否则你将成为知识的敌人。”
“千万不要使用会伤害书本的书签。”
“把书本当作你的朋友,把书架当作你的庭园!你应该为书本的美而喜悦,采其果实,摘其花朵。”
对于犹太人来说,书本就是知识,所以他们视书如命。公元1736年,拉特维亚的犹太区订立了一项法律,规定当有人来借书时,不把书本借给他的人,都要科以罚金。此外,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因为如果放在床尾,将是对书本的大不敬,这是绝对被禁止的。
正因为如此重视书本,才使犹太人成为非常有学问的民族。投资教育即是投资未来
犹太民族是个具有古老文明传统的民族。热爱知识、重视教育是犹太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就把教育作为复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在巴勒斯坦出现的犹太人组织是犹太学校。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就已建立了两所大学和许多中心小学。
以色列历届领导人一直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看做一个关系到民族生存与否的根本问题。教育立国、科技立国是以色列从成立之日就追求的目标。他们认为,如果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建立一个模范的社会,则以色列在战场上将处于军事劣势,在国际上得不到尊重,也无法吸引众多的犹太人来定居。这样,以色列就无法生存下去。
为此,梅厄夫人说过:“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
夏扎尔也曾说过,“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伊扎克·纳冯则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建国后,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
1949年以色列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这是这个国家最早制定的几个法律文件之一。1953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法》,1969年颁布了《学校审查法》,等等。这一系列法律的制定,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形成了以色列特色的教育制度。
以色列在教育方面投入了较高的经费。从20世纪70年代始,以色列教育经费始终高于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最高的1979~1980年度竟达8.8%。在一个四面树敌、困难重重且军费开支相当高昂的国家,教育投资能达到这一水平,确实不容易。
以色列的教育投资之高,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正是因为有了较高的教育投资,以色列的教育才有了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以色列是个移民国家,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把世界各地的文化带到以色列,其中既有东方文化又有西方文化,既有传统农业文化也有现代工业文化。以色列教育投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填平这些不同文化的鸿沟与差距。为此《国家教育法》明确规定:“以色列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促进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之间的融合,清除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别,以形成一种新的犹太国民文化。”
高昂的教育投资使以色列的教育结出了累累果实。
以色列的人口只有500多万,但是在校人数达到138万人之多,还有很多成年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在以色列人中有1/3是学生,也就是说,每3个人中就有1个学生。从大学生人数来看,以色列总人口与大学生的比例仅低于美国和加拿大,比欧洲的一些国家都高。以色列的文盲率十分低。
以色列的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一流的大学。凡是到过以色列的人都必去“游览”以色列的大学。凡是到过这些大学的人无不为它们校园之幽美、建筑之宏伟、设备之先进和藏书之丰富而赞叹不已。以色列的大学的许多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承认为权威性项目。
以色列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由于国内容纳不了这么多专家、学者,以色列已开始“输出”人才,不少人才外流,特别是流向美国。
发达的教育和优良的人才素质终于使“弹丸之国”以色列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地缘政治力量和国际力量。
(摘自《犹太人的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定价:20.00元。社址: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20号,邮编:010010) {:1_17:}{:1_17:} {:1_17:}{:1_17:} {:soso_e179:} 以色列,好样的!中国要向人家学习,阮氏更要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