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母亲
本帖最后由 武汉阮化植 于 2012-9-12 09:23 编辑教师与毋亲
今天是教师节,不由得又想起五十八年前接受启蒙教育的情景。
1954年,我六岁,从汉口回到二百多里外的老家红安县觅儿镇厚土湾。我们湾是独姓村庄,全姓阮,历代先辈重视读书,读书的人多,走仕途的人就多,做京官的机会也就多。道光年间,我湾阮瑾徵,(太学生诰封朝议大夫,赐进士出身、官刑部员外郎)一日向皇上禀明家事時,言到吾村人才辈岀,清道光皇帝大喜,赐名厚土塆。皇恩厚重、土生万物,注重耕读,人才辈出,瑾徵公领其意、叩头谢恩,从此村名沿用到现在。
为启蒙,回到厚土湾进入厚土湾小学读一年级,虽然过去了近六十年,但有些事还有印象。
学校有点大是个二层楼房,二楼有环形走廊,全部木结构。每天都必须带上"四宝":笔墨纸砚,用毛笔写字,弄得手上脸上都是墨。同学大多姓阮,很多同学的家离学校很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就带点饭和咸菜在村民家热一热。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个女老师,姓何。第二年我就回汉口读二年级,没有再见到她。我这一生在学校渡共过了十八年光阴,受到很多老师的教诲,因为是启蒙老师,何老师我一直没忘,很想当面感谢她对我的启蒙教育。天助我也,有一天我在网上竞搜索到何老师的一些信息,为了方便宗亲和网友帮我找到何老师,特转载如下。
红戈别传
童年轶事——艰难的出世
湖北省红安县厚土湾一户农舍里,临产的何老师正面临严重的问题:胎位不正。
那是1954年12月8号,那一年的夏天雨下的特别大,造成了百年难得一遇的长江特大洪水,那一年的冬天雪大的特别大,也是几十年少见的大雪。
床前的一个小火炉冒着淡淡的火舌,房子里虽然糊一层报纸,仍然感到有一阵阵风从哪里吹进来,接生婆打了一个寒颤,她虽然接生了多年,亲手接下来许多小孩,但是从来见过这样”卡位”的胎位,她摇摇头,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凶多吉少,弄个不好大人和孩子都不保。那就是两条命啊。
接生婆赶紧烧香作揖,请”观音娘娘”保佑母子平安。
那时,山区的接生婆也只是一般人家的见多识广的大嫂,没有接受过”新接生法”专业的培训,是在实际的接生实践中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
何老师在怀孕期间,看了几本关于生养孩子的书,有一本书里面有”新接生法”的详细示范图和文字说明。她还按照书里说的,托人去省城武汉买了准备了药棉、纱布、消毒用的酒精。宫缩两个多时辰了,听接生婆说宫颈水肿,感觉肛门胀痛,莫不是书上说的枕横位难产?
何老师忍受剧烈的疼痛,上期不接下气地对接生婆说:你听我的说的去做。
她按照书上说的那样指导着接生婆操作,将胎位转成”枕前位”就可顺产。努力了两个多时辰,到晚上十点钟,孩子终于艰难地出生了。
是个男伢子!接生婆高兴地喊叫起来。何老师全身乏力的瘫软在床上。
外婆立即接过小家伙去清洗,整理脐带。
接生婆十分诧异的问何老师说:你这是生头一胎,怎么晓得难产么样办的呢?
何老师有气无力的回答说,我看的书,书上有的啊。
接生婆无限感叹的说:老师就是老师啊,连生伢子的事都懂呀。
童年轶事——众位老师给取的名
听到婴儿的啼声,学校的二十多个老师们太高兴了,这是学校第一个后代,他们说这是学校全体老师共同的孩子,是大家的儿子,是”革命的第二代”出世了,红安老苏区的教育事业后续有人了。
第二天,老师们冒着纷飞的大雪,踏雪而二十多里路到镇上派出所去报户口。
到了派出所,老师们兴奋劲儿感染了警察,但是警察一句话让他们傻眼了:
报户口?好啊,小孩子叫什么名字?
叫什么?出门的时候谁也没有问一问,这些年轻的老师都还不懂这个事,或者说谁也没有想过报户口要报小孩子的名字,他们以为只要报大人的名字就行了。
那时候红安还很少有电话,农村的小学更是谈不上安装电话,有的老师还没有见过电话呢。再跑回去一趟就要到第二天才能往返一次啊。
无法与孩子的家长联系就没有办法报户口。怎么办?几个老师就在哪里商量,今天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办妥,不如我们给孩子起一个名字吧?
这个孩子是难产,妈妈生了一个下午加半个晚上才生下来的,最终是母子平安,就叫平安吧?
好呀!
平平安安多好啊!派出所警察也参入进来。
警察在户口本姓名栏里写下了三个字: 凌安安
老师们在回学校的路上边唱边喊:安安!平平安安!哈哈哈哈! 很感人 {:soso_e179:}{:soso_e163:} {:soso_e163:} {:1_17:} 厚土出人才,一代又一代,有此何老师,更能育英才。 {:soso_e179:}{:soso_e179:} {:1_17:} {:soso_e163:} {:1_1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