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合肥阮永华 发表于 2013-3-19 15:02:29

合肥大房郢水库建设之阮姓迁移记忆

大房郢水库:水从山中来

安娜


    很多村民从水库中间位置迁移至水库边


因为修水库,这些村落全部消失了,而消失的不仅仅是这些村落,还有此处的风土、此处的历史。在今天的大房郢水库
下,长眠着几个村落。郭朝阳说,“我去测量房屋,每家每户都经我手登记的。所以情况我很熟悉,这一片有很多村子,主要
都是阮姓家族,村子名为大房郢、二房郢、三房郢,一直到阮小郢——当地人也把它称为七房郢。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大户人家姓阮,阮老爷富甲一方,衍生出这么多房来。后来不断繁衍,大房太太繁衍下来个大房郢,三房太太繁衍下来个三房郢。阮氏的辈分为‘忠贞永怀仁厚’,大房郢的人辈分都小,而阮小郢的辈分却大。大房郢的人以‘怀’、‘仁’字辈的人居多,而阮小郢的人‘永’字辈的居多。阮家还有个祠堂,在原来的龙王村高桥组,现如今也被淹没在水库下面了。”



很少有城市的水库会离市区如此之近,因为合肥的河流丰富,两大“水缸”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就分别坐落在南淝河以及其支流四里河之上。在两处大水缸之间,有连通管在地下相接,可以“互通有无”。“水缸”里的水都来自大别山,这使得合肥人的饮用水水质高于很多城市。不同的是,董铺水库因为建设的早,是合肥人较为熟悉的一处地方,而大房郢水库,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世今生。

    安娜 文/摄

    曾因自然灾害停工

    合肥曾经是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治水活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修筑塘坝,蓄水灌溉。合肥的古代治水活动与军垦屯田紧密关联,史料记载的治水工程,大多为屯田兴建。远在三国时期,就有刘馥修塘灌稻的记载,到了唐时,又有了杜佑疏通江淮运河、杜亚导航引灌等事迹。到了宋朝,依然有重大水利兴修的活动。特别是清朝的合肥知县左辅,曾写过专门性的文章,对合肥地区水资源的运行规律做了初步的探讨。

    在南淝河的上游,有三条河流,汇水区域像是葵扇的面。当它们在合肥城边合一后,形状又像是扇柄。“扇柄”河道处,汇集了来自“扇面”的诸多水,水量增多以至可以行船。河水源头距离合肥市区仅40公里,不仅流程短,而且跌差大,汇水快,水势迅猛。从源头洪峰到达市区仅需一天,水位涨幅可以达到三至五米,当日降水量若是超过一定数量,上游三条河流便汇水迅猛倾泻下来,漫溢河床,泛滥成灾。

    不仅是水患历来困扰合肥,旱灾也曾在合肥留下痕迹。不仅在志书中屡见不鲜,在一些地名上也至今犹存,如“晒死鸡”(庄名)、“红毛冲”、“火烧地”,更有“老牛干死路旁,农肥为其堆坟”的传说。

    在解放之后,为了杜绝旱涝灾害,合肥的水库建设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合肥的水库始建于1952年,曾掀起了两次建库高潮,在这一期间全合肥修建了水库215座,其中大型的董铺水库,是在1952年、1954年南淝河大洪水导致合肥城乡遭受严重水灾后,为治理南淝河减轻洪水威胁而建成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苏联水利专家的理论指导下,关于合肥水利形成了规划意见是:在南淝河上游正源与四里河下游,兴建董铺和大房郢两座大型水库。

    1958年,大房郢水库破土动工。坝址位于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的大房郢附近,但开工不久,因遇三年自然灾害而停工。因工程被迁走的百姓,又回归到这一片他们熟悉的土地。

    水下长眠的村落

    上世纪90年代,大房郢水库的重建又被提上日程。

    1997年,在滁河干渠工作的郭朝阳被抽调去工作小组,做前期测量、拆迁安置的工作。他到达现场时,五十年代遗留的土堆依然存在于眼前,“当时就是一个长长的土坝”。他所要做的工作不仅要量库界,还要测量老百姓家拆迁房的面积,其中包括家里种的树、坟地、水井,家里的锅灶单眼还是双眼,房间里的吊顶、地板,有什么都要测量出来面积,然后按此赔偿拆迁费用。

    那个时候的大房郢周边不似今天这般模样,有湿地公园,有成熟楼盘,有宽阔马路。那时全部都是村庄,小土路通到各个村子。

    因为修水库,这些村落全部消失了,而消失的不仅仅是这些村落,还有此处的风土、此处的历史。在今天的大房郢水库
下,长眠着几个村落。郭朝阳说,“我去测量房屋,每家每户都经我手登记的。所以情况我很熟悉,这一片有很多村子,主要
都是阮姓家族,村子名为大房郢、二房郢、三房郢,一直到阮小郢——当地人也把它称为七房郢。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大户人家姓阮,阮老爷富甲一方,衍生出这么多房来。后来不断繁衍,大房太太繁衍下来个大房郢,三房太太繁衍下来个三房郢。阮氏的辈分为‘忠贞永怀仁厚’,大房郢的人辈分都小,而阮小郢的辈分却大。大房郢的人以‘怀’、‘仁’字辈的人居多,而阮小郢的人‘永’字辈的居多。阮家还有个祠堂,在原来的龙王村高桥组,现如今也被淹没在水库下面了。”

    大别山的水流入“水缸”

    2009年,建成后的大房郢水库,开始正式向合肥市民供水,从此,合肥北部局部地区水量不足、水压不够的问题也得以彻底解决。

    对于维系我们生命的水,我们在肆意饮用、使用的时候,却不曾真正了解它历经百转千回的奔涌之路。

    在滁河干渠的办公室里,郭朝阳指着一幅巨大的淠史杭干渠地图,将其中的水利线路解释给我听。地图上显示的路线也就是合肥人吃水的来路:大别山佛子岭与响洪甸水库的水从淠河流过,在横排头被拦截并且形成面积巨大的丰源湖,湖水通过进水闸流入淠河总干渠,再流经滁河干渠,最后流入合肥的四里河。四里河,又名三岔河,发源于长丰县土山乡青岭村,南流至大杨店乡赵山村进入合肥郊区,最后注入南淝河。为了蓄水并且防止洪水灾害,在四里河上修建了大房郢水库。就这样,大别山的水一路浇灌安徽千万亩土地,最终流入合肥人的“大水缸”。

    无论是淠史杭、横排头水利枢纽还是滁河干渠,都是数十万安徽人民历时数载建成的继都江堰之后又一水利奇观。郭朝阳感慨:“真的,可以说,合肥人是中国最幸福的人,我们真的要感谢毛主席,这些水利工程都是五六十年代时,他老人家一定要修建的,这么长的干渠完全是靠人工挖出来的,有很多万人投身在这个事业里,才有了这些水利设施,我们才能喝到来自大别山的水,否则今天的合肥人只能吃巢湖的水。”


合肥阮永华 发表于 2013-3-19 15:03:48

一份记忆,一份回忆。高桥湾------合肥阮姓的家!

安庆市 发表于 2013-3-22 23:58:48

{:soso_e17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合肥大房郢水库建设之阮姓迁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