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泾川是阮姓暨越南阮姓起源地(转发)
甘肃泾川是阮姓暨越南阮姓起源地:明《平凉府志》、清乾隆《泾州志》等7部地方志对商周阮国、阮陵的记载
(一)沿革部分记载:阮共之地
明《平凉府志》在泾川建制沿革部分记载:“泾川商周时为阮共故地。”
清乾隆《泾州志·地舆志》载:“泾于天文为东井,居泾之阳。商周阮共之地”。
光绪三十三年(1907)《泾州乡土志》历史部载:
“泾州于天文为东井,居泾水之阳,商周时为阮共,在畿内亦曰密”。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泾川禹贡为雍州之属,周为豳地,诗芮鞫之即可征也。且为阮地共地,诗“侵阮徂共”又可征也”。“商:密须子爵商侯国与阮皆隶即今本县之东半面”。“周:阮共,阮,古国名。为文王所灭,诗大雅侵阮徂共,其地在今本县东南。共,古国名,为文王所灭,其地在今本县北五里,以上均见《古今地名大辞典》,诗大雅密人不恭,侵阮徂共。郑笺:共,阮国地名,今共池是,现水泉寺中,共池犹存,即汉安定县故址,亦可考见”。“汉:安定县。《前汉地理志》:武帝三年,析北地郡;《一统志》:置安定郡;元魏改为泾州,今县北水泉寺,旧名为共池,即汉安定县遗址,古迹称为阮陵”。
(二)古迹部分记载:阮国地名之共邑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共邑,在州北五里,诗大雅密人不恭侵阮徂共。郑氏曰:共,阮国地名,今共池是也,武王时为畿内诸侯居泾之阳,以上见《通志》”。“共池,诗侵阮徂共。郑氏曰,阮国名,今共池是也”。
(三)金石部分记载:共阮之地
清乾隆《泾州志》载:明济南府同知温应壁《重修水泉上寺记》中说:“古城之西,近阮陵,生木苯(★苯之后请造一字:上草字头下尊),传称紫荆山,山之麓,止水莹澈,名曰青凤泉”。
民国三十三年(1943)出版的张维著《陇右金石录》一书收录了当时存在甘肃全境的金石文字,该书收录了温应壁写的《重修水泉上寺记》全文,并称此碑“在泾川县北,今存。”1943年此碑存,今佚。
清乾隆《泾州志》收录的《回中山赋》(闵人、尔千氏林毓俊):“义渠之国,共阮之区,有山葱蔚,有水沮洳”。
(四)风俗部分记载:古阮陵地
民国十九年《泾州采访新志》载:“风俗:泾为古阮陵地,风气古茂,俗尚俭朴,士则半读半耕,农则种谷植果”。
(五)大事记部分记载:商周之阮
民国《泾川县志》大事记载:“商周:殷纣王壬戌十有六祀,伐密须,自阮徂共而及密须。初,西伯问太公:“敦可伐?”太公曰:“密须”。(今灵台县有阴密,故即殷之密须国,今本县东南隅亦密须地)管叔曰:“其君疆明伐之不可!”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遂自阮(国名,即今本县)徂共(阮之邑,今本县水泉寺共池是)。而及密须,人自缚其君来归。”(按《诗·皇矣篇》:“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则又在此役之后。以自称西北,彼此称王也)。
(六)诗文部分记载:阮陵
清宣统《泾州采访志》收录有关阮陵的诗文有:进士慕维城《高峰春雨》诗:“天半一枝笔样新,盈盈春色最宜人。地高巫峡常行雨,峰接瑶池别有春。阴借彩云飞紫盖,冷随绛雪落红茵。阮陵桃李花如许,恰好及时润泽匀”。
举人张炜《重经阮陵书院故址七绝》诗:“学海堂前噪暮鸦,阮陵城外日西斜。摩挲断碣寻遗迹,犹有当年手种花。不到阮陵十五年,颓坦断堑尽堪邻。欲寻故址今何在,战垒萧萧起暮烟。禾黍离离一望平, 崦嵫山下暮云横。萧条村落无鸡犬,蔓草荒烟空月明。昔年曾此访回中,三度经游王母宫。今日重来怀往事,萧萧泾水又秋风”。
民国《泾川县志》文征志载有张星南(灵台人)的《辛亥送阮陵诸生赴秋围》诗:“阮陵东去路纷纭,临歧御柸劝驾殷……(是科为咸丰御极元年)”。《丙辰再至阮陵示院中诸生》:“余三主阮陵孔昭, 佶周……”
四.清代泾川阮陵书院及现存遗址
清宣统(1909)杨丙荣著《泾州采访志》对阮陵书院如此记载:“书院旧名麓城,易名仰止,原建于治南嵩山之麓,道光初年移建于东门外,名曰阮陵,毁于兵,光绪八年署州牧胡韻兰改建于南关,学政陆廷黻题其名曰镜清,地址坐南向北,今改设高等小学堂,房舍共五层”。“孔昭佶(山东曲阜人,泾州知州)移修阮陵书院”。“陕甘学政翰林院编修豫章许振(★振之后请造一字:左示字边右韦)《泾州直隶州创建试院记》:“复阮陵之训诂……”。
道光初年移建于东门外名曰阮陵的书院遗址在今县城观音阁一带,遗址可寻。
民国十九年《泾川县采访新志》载:“阮陵书院,原建于治南嵩山之麓,道光初年移建于东门外,名曰阮陵,毁于兵”。“贾保业,字乐天,道光戊子科举人,性方谨,不求仕进,主讲阮陵书院十余年,洲其门者多以能文名”。“雷冲霄,道光已酉科选,固原州学正,升贵德厅教授,著有《防心集注》,主讲阮陵书院”。
五、民国泾川阮陵渠及现存遗址
民国《泾川县志》建设志记载:“阮陵渠,民国32年由阮陵乡人士史文郁(笔者外祖父)、史建功、赵静齐等商请芮丰渠工程处测量设计,呈准修筑,是年二月兴工,土工由乡民担任,石工由受益田亩之民负担,至九月工峻,渠口西自杨坡村起,东至东庵村止,计长6公里231.60公尺,宽1.60公尺,共需工料费40余万元,可灌田五千余亩”。
民国34年,泾川县县长吴伯琼主笔《泾川县志》,在序中述其民国31年赴泾,任上做了三件事,一是敦劝绅士取当地羊毛办毛纺厂纺织,精制呢布,利丰;二为编志;三是“于泾河北岸开渠计长13华里,乃鸠集赴义之民,阅时九月告竣,定名为阮陵渠,计土方耗民工十余万,贷自农民银行者50余万,可溉农田5000亩”。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部分记载:“阮陵渠,在阮陵乡,32年由阮陵人士史文郁等创议修筑,是年九月工竣,渠口西自阳坡村起,东至东庵村止,计长6公里231.60公尺,宽1.60公尺,灌田5000余亩”。
民国《泾川县志》金石志记载:“阮陵渠放水联(萧毓清)地利应兴先水利,天工可夺赖人工。渠辟阮陵充国计,泽沾畎亩裕民生。”
还载有吴伯琼(湖北松滋人)撰碑文《阮陵渠记》,全文略。
阮陵渠,即今泾丰渠,渠还在使用。
六、民国泾川县阮陵乡及辖域
民国《泾川县志》户口资料对阮陵乡的记载:“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全县14个乡镇,129保,1640甲,25234户,141333人(男81308口,女 60025口)。14个镇乡是:安定镇、丰台镇、阮陵乡、高平镇、玉都镇、飞云镇、清平乡、党原镇、窑店镇、荔堡镇、王村镇、启明乡、阳保乡、楸射乡”。
由此可知,1948年泾川县内建制有阮陵乡,全乡有7保、85甲、1345户、7344口人,辖域在今县城北,今城关镇境内泾河北岸全属,成立时间应在1944年。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在古迹部分载:“旧城基,在阮陵乡,泾河北至县城五里”。在陵墓部分载:“赠尚书闾钲暮,在县西十里阮陵乡原上”。在教育部分载:“民国(1940~1948)泾川县阮陵乡第一至第七保国民学校共7所,教员11人,11个班,学生260人。
七、阮陵是阮姓人的祖陵吗?
《辞海》对陵的解释是:“1、大土山;2、帝王的陵墓;3、衰颓;4、磨砺;5严峻;6、经过,超越;7、欺侮;8、登,上升。”
泾川健在的高寿文化人士一致认为:阮陵就是阮姓人的祖陵。因为阮在民国以前的泾川古代历史上出现时,是以地名、校名、渠名、乡名和文学作品、县志记载的形式出现,但都不以“阮”一字单独出现,而以“阮陵”出现。阮字后伴陵字,决不会取陵字本意中的哀颓、欺侮之意,而取了大土山、帝王的陵墓、磨砺、严峻、经过、超越、登、上升之意,其中心意思还是陵墓之意,因阮国确切的标志性遗址在今城关中学和背靠的山上,该山又名兼山,包含了山中有阮陵和陵字的其它褒意,兼山也显然是文化人命名,无乡民口语俗意之痕迹,乡民一般不会用兼字。这是泾川人为了纪念阮国和阮姓起源地这一重大历史史实和无价的文化遗产,在古代就作出的难得的文化贡献。
八、阮姓人从甘肃泾川到中原、到南方、到越南的轨迹
依《辞海》有传的阮姓名人之生平年代排序,可以看出阮姓人的籍贯有河南、安徽、江苏、广东之变化,这正是阮姓人从泾川迁徙到中原、南方、越南之轨迹。按正史有传的以出生年代排序的阮姓名人是:
阮瑀(约165~212),汉末文学家,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其侄阮咸。
阮孝绪(479~536),南朝梁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集《七录》一书。
阮大铖(约1587~约1646)明末怀宁(今属安徽)人,兵部尚书。
阮元(1764~1849),江苏仪征人,进士、学者。
阮玲玉(1910~1935)广东中山人,电影演员。
正史有传的越南阮姓名人有:
阮鹰(1380~1442),越南政治家、作家。
阮潢(1524~1613),广南国奠立基础者。
阮嘉玿 (1741~1791),越南诗人。
陈辉似(1743~1790),越南诗人。
阮福映(1762~1819),称帝。
阮攸(1765~1820),越南诗人。
阮文惠(?~1792),称帝。
阮庭( 左火字旁右召)(1822~1888)越南作家、诗人。
民国张维著《陇右金石录》恰好有阮元的记载:“汉李广铜印,清仪征阮氏藏今佚。自(张维)注:“《阮元口经室集》:余所藏古人名印自汉至唐二十八纽,因第而录之二曰:李广其汉飞将军耶”《张澍养素堂诗集》有《李广铜印歌》,陕抚毕沅所收藏”。
九、泾川现在能看到的“阮”之古迹、古籍与实物
古迹有,阮国标志性原址,在城关中学内,保存完好。阮陵原址,在兼山,保存完好。阮陵渠原址,在城关镇水泉寺村一带,保存完好。阮陵书院原址,在嵩山之麓与今县城衙门口观音阁一带,保存完好。阮陵乡,在今城关镇境内泾河北一带,辖域山河如故 。”
古籍有,明《平凉府志》、清乾隆《泾州志》、清光绪《泾州乡土志》、清宣统《泾州采访志》。民国《泾川县采访新志》、民国《泾川县志》、民国《陇右金石录》虽非古籍,著就最早的也78年了。
实物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泾川王母宫石窟寺之阁楼板对,品相较好,板对上刻有“回中显王母灵气千转百绕恋泾芮,安定赖布衣俗手万紫千红掩阮共”句。现存的泾川古今碑刻中,阮或阮陵深藏其中,需时间和耐心与其谋面。
十、阮姓因阮国在甘肃泾川而起源,阮陵即阮姓人氏之祖陵
综上所述,阮姓因商周时甘肃泾川境内有阮国而起源,阮国原址背靠的兼山之阮陵即阮姓含越南阮姓人氏之祖陵。自商周至今,泾川人以诗文、地方志、地名、乡名、校名、渠名、板对为形式,自觉传承着阮、阮陵、阮姓姓氏文化,也期冀国内外所有阮姓人来阮姓起源地甘肃泾川谒祖寻根。
{:soso_e179:}{:soso_e163:} {:soso_e179:}{:soso_e142:} {: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