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屑坝
本帖最后由 武汉阮化植 于 2013-6-3 11:44 编辑江西“瓦屑坝”--古代移民圣地
瓦屑坝,地处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县城南约三十公里的莲湖乡瓦屑坝村,因古渡口“瓦屑坝”而得名。
这里是鄱阳湖中一小岛,古渡口在岛之东侧,由于四面环水,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其湖滩泥土最适合烧制砖瓦陶器,据说在西汉时这里的制陶工艺就相当发达,历史上这里的砖瓦陶器经瓦屑坝渡口销往四面八方。到明初时,瓦屑坝渡口已是“日有千帆竞渡,夜有万盏明灯”的水运交通枢纽。此渡口开始既没有官家冠名,也没有文人雅士封号,因用窑场废砖瓦屑筑坝扩大建造船埠码头,老百姓便以“瓦屑坝”呼之,时间久了就成了渡口之名,后整个地域即以此为名了,这大约是“瓦屑坝”的由来。
瓦屑坝曾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史料记载,仅明洪武年间,江西迁出的移民达二百万人,百分之九十是从这里乘船经鄱阳湖入长江再奔赴迁移地,因而瓦屑坝当时成了江南移民的最大集散地,与山西的“大槐树”并列为八大圣地之首。象华东地区等北方移民只记得“大槐树”一样,江南移民只记得离开家乡最后一个地方是“瓦屑坝”,因而瓦屑坝被移民的后裔世代相传,其实“瓦屑坝”并不是大部分移民的原居地。
元朝末年,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曾是陈友谅、张仕诚、朱元璋逐鹿的战场,人民因战乱而伤亡惨重,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巩固新建的明朝政权,发展经济,朱元璋下诏向上述四省实施移民。据《中国移民史》称:洪武年间,迁入安庆的江西饶州府籍、九江府籍的移民约二十七万人,其中宿松、潜山、桐城移民居多。《宿松县志》载,我县二百五十六个氏族中,一百八十二个是明朝中期以前迁入的,迁自江西饶州的有八十二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的有三十八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