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6-6 17: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阮荷珍与陈志英一样,也是来自上海,她6岁入上海市圣德小学念书,毕业后考入上海市民立女子中学,1949年7月,她考入华东军政大学,而后被选为飞行员。1950年1月,她和同学们一起来到牡丹江航校。
在航校里,因为她脑子灵,记忆力好,大脑里装的东西多。加之脑袋比别人大一些,姐妹们平日里戏称她为“阮大头”,内里也有民国时期银元“袁大头”谐音的成分。
第一个体验飞行
理论学完后,教员组研究决定,让阮荷珍第一个做体验飞行。教员组之所以挑选她第一个上天,是因为她理论学习阶段的成绩优秀,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强。
美制PT-19型教练机是一种非常落后的双座舱教练机,没有座舱盖,前后舱的两根驾驶杆联动。飞机上的设备陈旧、简陋,既没有无线电台,更没有导航仪器,前后舱机内通话仅靠一根橡皮管,教员学员各执一头。地面没有塔台指挥员指挥,空地无法通讯联络,一名信号员站在跑道尽头一侧举旗,举白旗表示可以落地,举红旗则不能落地只能复飞。
阮荷珍和教员分别进了前后舱。教员对她说:“别紧张,把手放到驾驶杆上,如果支持不住了就用手拍一下头,我们就早一点着陆。”阮荷珍听后不以为然,心里想道:“别小看人,不信我连坐飞机都不能支持。”她正想着,教员操纵飞机如脱缰的野马冲天而去,阮荷珍的心猛然一下提了起来。当她正想鸟瞰机下景物时,忽然感到一阵难以控制的心慌意乱,正赶上一阵强气流袭来,飞机产生剧烈颠簸,顿觉天旋地转,胃里的酸水直冲嗓门。她开始强忍着,可当教员压杆飞机转弯时,她再也忍不住了,“哇哇”地吐了起来。教员发现她越吐越凶,一推驾驶杆,迅速下降高度,飞机提前着陆。
教员将飞机滑回停机坪后,赶忙将阮荷珍从坐舱里扶了出来,只见她脸色苍白,直冒虚汗,一身的酸臭味。姑娘们都围了上去,看着她的狼狈样儿,有的关切地问:“是不是很难受?”也有人责怪她:“不会忍一忍吗,第一个上天就吐了,多现眼。”阮荷珍此时顾不了大伙说啥,跑到一边又翻肠倒肚地吐开了。
呕吐给阮荷珍带来了巨大压力,她产生了自卑感。但她是位很要强的姑娘,不甘心因为身体原因而被淘汰。阮荷珍在大伙儿的安慰鼓励下,再次鼓足勇气,又让教员带飞了两次。呕吐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条件反射,一上飞机,一闻汽油味就想吐,吐得她想从空中跳下来。过度呕吐再加上压力过大,她病倒了,一病就是半个月。她躺在病床上,很消沉。
一天飞行完后,陈志英来到了她的床边,拉着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荷珍,你要相信自己,你的身体没有毛病。初次上天呕吐的人不止你一个,有的男学员也吐过。那么困难的理论关,在你的帮助下,我和黄碧云都闯过来了,我们相信你一定能闯过呕吐关。”阮荷珍一面吃药治病,一面闻汽油治吐。心理上的压力去掉了,汽油味也闻惯了,奇迹也出现了,重上蓝天时她居然不吐了。
第一个放单飞
第一批女飞行员人人争强好胜,不甘人后,她们不仅与男飞行学员飙着干,姐妹们之间也较着劲,都想争取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放单飞,即意味着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独立飞上蓝天的女性,这是一份荣誉,一桩史绩,意义非同小可。为争这份荣耀,在几个飞得最好的蓝天姐妹之间暗暗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校领导和教员组对此非常重视,第一个放单飞的学员能否成功,关系到整个女飞行学员班飞行自信心能否进一步确立的大问题,也是最终击破“女同志柔弱胆小,不适合开飞机”等流言的关键,更是能否完成“一定将她们培养成飞行员,一个也不能掉队”任务的决定性一步。他们根据14名女飞行学员平时的飞行成绩和身体、心理素质,经反复研究,确定了第一批放单飞人员名单,她们是秦桂芳、阮荷珍、伍竹迪、王坚4人,至于谁第一个放单飞,由魏坚校长亲自考核后再定。阮荷珍之所以被选为第一批放单飞的女学员,教员赵赠熊在一次记者采访他时,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阮荷珍是小组长,她文化程度高,学习很认真,给我的印象很好。她稳重老练,我对她飞行放心。”当时领导和其他教员都同意他的看法,一致同意阮荷珍第一批放单飞。
阮荷珍的离奇故事
阮荷珍(右二)与战友在牡丹江机场的冰天雪地里
经过刻苦努力,加上她聪颖机敏,虽然病了半个月,不但没落下进度,反而成了飞得好的学员。魏坚校长检查阮荷珍3个起落之后,给她的成绩全是A,并批准她第一个放单飞。对于第一次放单飞时的情景,阮荷珍回忆说:“1951 年 7 月 6 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天气很好,所有的飞机都停飞了,平时嘈杂的机场顿时变得非常寂静。我的心紧张得快要跳出来了。那天,我驾驶的是PT-19初级教练机。飞机上没有无线电通讯和导航设备,只能凭风向袋判断风向风速,凭信号员的信号旗驾驶飞机起降。为了平衡,在飞机后座,平时教员坐的位置上放一个大沙袋。为了表示是第一次单独飞行,在飞机的尾部系上一根红布条。我进座舱后,赵教员再一次嘱咐我:‘你的技术我完全信得过,就照平时那样飞,不要紧张。’我冲教员使劲点了点头。飞机稳稳地起飞,作了一个本场航线后,又轻轻地着陆了。我单飞得很好,机场上的人欢腾了,我也松了口气,很开心。赵教员说,魏校长对我的单飞很满意,我笑了。”就这样,阮荷珍成了新中国第一个独立驾驶飞机飞上蓝天的女性。
听不到回答
195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天,154名女飞行员来到北京西郊,举行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的起飞典礼。11 时 45 分,女航空员们按计划登机。周映芝驾驶第一架飞机离开停机坪向跑道缓缓滑去,其他5架飞机也都依次向起飞线滑行,等待起飞的命令。这时塔台指挥员按起飞顺序询问每架飞机是否做好了起飞准备。
“太阳,01号准备完毕可以起飞!”
“太阳,02号准备完毕可以起飞!”
当呼叫03号机时,却听不到阮荷珍的回答。原来由于紧张,阮荷珍的手指不自觉地揿在电台的发射按钮上,电台处在发射状态,听不到指挥员的声音,指挥员见她不回答,便再次高声呼叫:“03号,准备情况怎么样?听见请回答。”但03号仍然没有回音。这时不仅塔台上的指挥员和工作人员紧张了,其他5架飞机上的姐妹们也紧张了,不知03号机发生了什么问题。好在她很快冷静下来,松开了发射按钮,顿时耳机里传来了指挥员焦急的声音:“03号,太阳呼叫,准备情况怎样?请回答。” “太阳,03号准备完毕,可以起飞。”这时所有为她们着急的人松了一口气,受阅飞行顺利举行。
阮荷珍在航校技术过硬,到部队之后执行了大量的飞行任务,她给被围困的灾民空投过食品,给遭受雪灾的牧民空投过粮食与饲料,给志愿军运送过军用物资,除此之外,她还执行过大量专机任务。1955年,阮荷珍被评为空军二级优秀飞行员。她在万里云天,用一杆一舵书写出了许多传奇故事。
首飞延安
延安老机场,是1945年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时抢修的简易跑道,跑道就在延河边上。自毛主席从重庆回延安后,就再也没有降落过像里-2型这样的大飞机。解放后,中央首长回延安都是坐汽车,既费时又劳累。因此中央决定开辟空中航线,启用延安机场。
空军任务交给了专机部队。部队领导很重视,选派了最强的机组,机长由副团长刘发科担任,飞行员则是“翅膀”已硬的阮荷珍。团首长给机组下达完任务后,机组针对首航的特点,制定了多套方案。
1957年1月4日上午8时许,阮荷珍机组驾驶8225号里-2飞机,从西安起飞,直飞延安。一个多小时后,他们飞临延安上空。延安机场地形复杂,四面环山,跑道条件很差,又是第一次来这里降落。阮荷珍全神贯注地操纵飞机,在延安机场上空做了一个300米高度的航线,飞机准备降落时,发现高度太高,飞机有冲出跑道的危险。于是,他们停止下降,按事先准备的第二套方案,做了一个200米高的小起落航线,作低目测着陆,这次成功了,飞机轻轻地落在跑道上。
当飞机在指定地点停稳后,被欢迎的人群围住了,机场上聚满了从四面八方来的老乡。当他们发现机组中有女飞行员时,更加兴奋,不少人高声呼喊着:“女飞行员,女飞行员!”听到喊声,群众如潮水般向阮荷珍涌来,竞相目睹女飞行员的风采。这场景令阮荷珍感动不已,再一次切身感受到了做一名女飞行员的荣耀。
这次试航对延安机场老跑道起降里-2型以下的运输机,提供了宝贵的航行资料和航行经验。
开辟拉萨航线
1956 年 5 月 26 日,北京至拉萨航线试航成功。当时各大报纸都报道了这一喜讯。报载:“26日上午9时23分,第一架从北京飞往拉萨的领队运输机安全降落在拉萨附近的飞机场,北京至拉萨航线试航成功。以韩琳为机长的飞行员们驾驶运输机,飞越了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和著名的橫断山脉。他们同恶性垂直气流以及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冰雹进行无数次的英勇搏斗,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试航任务。北京至拉萨航线试航成功,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北京至拉萨航线试航成功有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阮荷珍的一份功劳,她光荣地参与了北京至拉萨的试航任务。
在执行任务期间还闹出了一大笑话。有一天,阮荷珍机组在西宁机场过夜,当年机场条件很差,没有接待客人的招待所。晚饭后,机场工作人员将机组安排在一排旧平房住宿。阮荷珍是唯一的女同志,为了安全起见将她安排在中间的一间平房里。阮荷珍进房后一看,房间破旧不说,房门上连个插销都没有,门也关不严实,这可咋睡?她想找人,可是天已黑,人生地不熟的到哪里找人。她一环视,发现屋里有几条长凳子,便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最原始的办法。她将几把长凳摞在一起,顶住房门,长凳顶上还放个盛有半盆水的洗脸盆。放好之后她又仔细捡查一遍,感到万事大吉了,正准备脱衣就寝。忽听飞行员邹立升在外面高声喊道:“阮荷珍,阮荷珍……”
阮荷珍在屋内答道;“有。”
“韩师长看你来了。”
韩师长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在拉萨降落的机长韩琳,他是空军某运输机师的师长,也是这次试航任务的领队。他刚执行任务回来,落地之后就赶来看望阮荷珍。他看望阮荷珍有两层意思,其一,阮荷珍是从北京来协助他们执行试航任务的,是兄弟单位派来的,他作为领队自然应该探望远道来的客人,表示感谢。其二,阮荷珍航校毕业后,就分在韩师长手下,当时他是副师长,她曾是他的兵,作为老首长自然也想看看分别多年的老部下。
一听韩师长来看望她,阮荷珍高兴得忙去拆除她设置的障碍物。谁知还没等她动手,邹立升推门就进,这一推不打紧,脸盆摔了,水洒了,凳子倒了,“乒乒乓乓”响个不停。邹立升与韩师长摸不着头脑,吓了一大跳。之后,还是韩师长找人把阮荷珍房间的门锁安好了。邹立升回部队后把这事当笑话传给了很多人。
给毛主席送文件
毛泽东主席在上海休养时,国务院办公厅经常送文件给毛主席审阅,阮荷珍多次执行送文件的任务。
执行这样的任务要求很严,一是必须保证按时送到,因为凡是急需毛主席审阅的文件,事关国家大事,不能耽误。要做到这一点,要求飞行员必须具备高超的飞行技术和很强的应变能力。阮荷珍在执行任务中,曾遭遇过雷雨和低云天气,她凭着丰富的航行经验和超常的心理素质,每次都化险为夷,安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二是保密规定很严,执行任务期间,不能单独行动,不能打电话,不能探亲访友,更不准回家。
阮荷珍于1932年8月出生在上海,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上海有她的父母、老师、同学和亲友,有她留恋的家、小学、中学和经常玩耍的故地。到上海送完文件后,她们住在市区巨鹿路空军招待所,这里离她家很近,坐公共汽车不到三站地,步行用不了半个小时。到了家门口,亲朋好友近在咫尺。自参军离开上海后,她一直忙于飞行事业,还没有探过家。她多么想见到亲人啊!可是阮荷珍严格遵守上级规定,压制着强烈的思亲之情,没有独自迈出招待所半步,她只有利用乘车进出机场的机会,从车窗里向外观望变化着的大上海,寻找儿时的记忆,以满足她的思乡之情。阮荷珍真正做到了“三过家门而不入”。
送武元甲到海口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八大”,苏联等46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列席了大会。大会结束后代表团分别到外地参观。阮荷珍执行了以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为团长的代表团去上海参观的专机任务。任务完成得很圆满,代表团很满意。团长得知机组中有女飞行员时十分高兴,落地后特地送给阮荷珍一份礼物,表示感谢。
后来,阮荷珍又执行送越南武元甲大将去海口参观的专机任务。那天晴空万里,能见度极佳。飞机过长江后,陪同武元甲大将参观的中方首长告诉机组,飞机经过桂林上空前,告诉客人,武元甲大将要从空中鸟瞰故地。原来武元甲大将抗日战争时期在桂林一带活动过,对秀丽的桂林山水和勇敢的桂林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开桂林之后他再未回来过,因此,他要在空中圆他重游桂林的梦。
飞机快到桂林上空时,领航员走进客航,告诉武元甲大将桂林马上就到了。其实不用他报告,客人的脸早就贴在舷窗上,正在鸟瞰机翼下的秀丽山河。桂林以她得天独厚的碧水青山,奇洞秀石名扬天下,本来就很迷人,加上前不久刚下过雨,漓冮、象鼻山显得更加苍翠欲滴,清新醒目,酷似一幅美丽的壮锦。武元甲大将也许是被机翼下的景色陶醉了,也许是触景生情,思绪又回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桂林已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他那张刚毅的脸还紧紧地贴在舷窗上一动不动,像座雕塑。突然一个下降气流向飞机袭来,飞机的颠簸才将他摇醒。
这次任务阮荷珍完成得很出色,飞机在海口落地后,武元甲大将特地向机组成员一一握手致谢,当他与阮荷珍握别时,夸她飞得好。这次任务不仅客人满意,陪同首长也很满意。
阮荷珍在回忆录中写道:“为了满足武元甲大将的要求,快到桂林时,我们降低了飞行高度。飞临桂林上空时,我双手稳稳地把握着驾驶盘,使飞机尽量平稳地飞越桂林。临别时客人对我的夸赞,是对我、也是对我们女飞行员的最高奖赏,我感到欣慰,感到骄傲。”
浪漫的爱情佳话
阮荷珍与爱人陆琦两人相同的地方最多,缘分也最深。两人同年入伍,陆琦1950年11月进空军二航校,阮荷珍1951年1月进空军七航校,两人都是学飞行专业,毕业后同分在北京专机部队,还同在一个飞行大队。他俩还是同乡,都是江南人,也都是高材生,都爱动不爱静。两个人都长得漂亮,他俩的名字“珍”、“琦”都是“王”字旁,都是美玉珍宝。
阮荷珍是上海姑娘,,那时机场里的男同志私下里喜欢给女同志的相貌身段打分,给阮荷珍打的都是5分。陆琦更是帅哥,国字型的脸庞上充满阳刚之气。在男女飞行员及其他官兵眼里,阮荷珍与陆琦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他俩之所以牵上手,最主要的是有共同的追求——两人都想成为“翅膀”最硬的鹰。
阮荷珍看好陆琦,不仅仅是因为外表,而是看中了他的才。陆琦执行过大量专机、抢险救灾、军事运输等飞行任务。正是他出众的飞行技术,丰富的航行经验以及骄人的飞行业绩打动了阮荷珍。
其实,阮荷珍一到部队,陆琦便对其有好感,只是“5年内不许谈恋爱”的禁令使他不敢行动。加之他有近三年时间不在国内,去朝鲜等国家执行任务。直到1956年7月回国。那时,“禁爱令”已经解除,他便发起了进攻。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阮荷珍正出黑板报,她粉笔字写得好,刊头、插图画得也很棒,是大队的墙报委员。正聚精会神地画插图时,陆琦来到了黑板前,手里拿着一张信纸说:“阮荷珍,我这里有篇稿子,你看能不能用?”阮荷珍忙放下彩色粉笔,拍了拍手后接过稿子看了起来,一看标题,她的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脖子根,手微微哆嗦。她多聪明,一看便知这根本不是什么墙报稿,而是一封别样的求爱信——“ 爱荷”。
院内有一处荷塘,我喜欢荷塘中的荷。荷全身是宝,极为珍贵。荷叶珍贵,她给人带来绿色、清香与凉爽;荷花珍贵,她是画家画中的诗,是诗人诗中的画;荷莲珍贵,莲肉与莲心有清心明目之功能、解毒去火之疗效;荷枝珍贵,是她撑起一片绿荫,一朵奇葩,供游人观赏;荷藕更珍贵,她出污泥而不染,白净无瑕,其品格,被历代文人所赞颂。
我爱院内荷塘中的荷,爱荷的珍贵。我爱院荷珍。
字是用毛笔写的,小楷,很漂亮,说明陆琦的书法功底扎实,难怪他后来成了襄阳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还当上了市工商界书法协会的会长。
这篇《爱荷》,热乎乎地,有些烫手,“阮大头”晕了头,一时不知如何处置这封求爱信,站在那里半天不吱声。陆琦看她羞涩,进一步逗她说:“写得咋样?”
阮荷珍装糊涂:“没看明白!”
“真不明白?”
“真不明白!”
“那你仔细看看最后一句。”
阮荷珍没注意最后一句“我爱院荷珍”5个字下面画有着重号,“院”与“阮”形似。实际就是“我爱阮荷珍”5个字。
阮荷珍把信纸塞到陆琦手里,撒娇道:“我眼神不好使,你念给我听。”
陆琦接过信纸正准备大声念那5个字时,阮荷珍一转身溜了,留下陆琦一人站在原地偷偷乐。这时一个飞行员经过陆琦身边,见他一人拿着一页纸发呆,便问道:“陆中队长,是不是阮机长不用你写的稿子?”
“不,她用啦!”
飞行员走了,陆琦独自补了一句:“我的稿件不是写在黑板上,而是印在她的心坎里。”
一对相互爱慕已久的青年男女,用这种“小资”方式捅破了窗户纸,表明了各自的心迹。
人们都忌讳“13”这个数字,阮荷珍却特别钟爱这个数字,她特喜欢穿印有13号的运动衫,还特地穿着它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半身相,在照片的背面还写上了“我最吉利的数字”7个字。大家都很奇怪,阮荷珍为啥对“13”情有独钟。原来这是她的结婚登记纪念日。1958 年 6 月 13 日,星期五,这天上午,她与陆琦到部队驻地附近的四季青地方政府领取了结婚证,两人成为合法夫妻。
正当两人筹备婚礼之时,大队来了紧急任务。陆琦是飞行中队长,他主动请战,说婚礼早一天晚一天举行没啥关系,紧急任务不能耽误。大队同意了他的请求。往后的日子里,两人总也聚不到一块儿。好不容易碰到了一起,再次准备婚礼时,陆琦又领受了任务,他要飞往成都。
陆琦走后,阮荷珍所在大队的飞行员全部去青岛疗养。当陆琦带着遗憾回到部队时,却意外地发现阮荷珍没有去疗养,这真是大喜过望,瞅着盼他归来的新娘子,傻冒了一句:“你怎么没去疗养?”
阮荷珍嗔怪道:“领导上让我留下来结婚。”她特意强调“领导”二字。于是,他们借了一条新被子,把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搬来两人的卧具,这就算是新房。1958 年 6 月 23 日,他俩请来团和大队的领导及战友,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吃了几块喜糖,就算结婚了。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相信,终生大喜事就这么简单,那个讲究艰苦朴素的年代,飞行员结婚和当时其他人一样都这么简朴。
6月26日,大队又接到了任务,送空军训练部部长刘善本紧急去外地检查工作。当时大队大部分同志去青岛疗养了,留下的几个同志也都执行任务去了,飞行员只剩下度婚假的新娘阮荷珍和新郎陆琦。按当时部队的规定,夫妻二人是不许同机执行任务的。可是情况特殊,大队领导决定破例让新婚刚3天的一对新人同机执行任务。陆琦为机长,阮荷珍为副驾驶。
执行任务时,刘部长问阮荷珍:“听说你们大队的飞行员都去青岛疗养了,你怎么没去?”阮荷珍的脸刷地一下红了,羞涩地低着头不好意思回答,一旁的机械师替她答道:“她留下是为了当新娘子,她刚结婚 3 天。”
首长听后笑道:“新婚3天就让你执行送我的任务,真不好意思。回头我给你们团长说说,回来后让他多补你们几天假。”
婚前阮荷珍与陆琦曾多次同机飞行,空军的夫妻飞行员不少,仅第一批就有7对儿,但夫妻共同驾驶一架飞机执行任务还从来没有过,是他俩创造了这个中国第一。当时飞行时虽没有啥特别的感受,但事后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婚前同机飞行的事全模糊了,唯独这次飞行却刻骨铭心,永难忘怀。
悲喜的人生结局
1958年是阮荷珍的多事之年,先是喜事双至。新婚不久,大队党支部准备吸收她入党,让她填写了入党志愿书。大队党支部和党小组都同意阮荷珍入党,只等支部大会讨论表决。谁知晴天一声霹雳,她远在上海的父亲,肃反时,工商界有人揭发他是国民党党员。在那个年代,父亲是国民党党员可是重大的历史问题。阮荷珍入党自然泡汤了,还面临被停飞的危险,好在她本人表现突出,要求进步,飞行技术又好,当年并没有停她的飞,但不能执行重要专机任务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959 年,她父亲又被打成历史反革命,被捕入狱。此时,领导想保也保不住了,她不仅不能再飞行,而且连军装都不能穿了。
1959 年 10 月,上级给阮荷珍正式下达了停飞命令。飞行员有开飞就有停飞,开飞时有苦有难,但苦中有甜,难中有乐;停飞时也有苦有难,但苦中有酸,难中有痛。
阮荷珍是在回忆录中专门写了一段停飞后的感受:“停飞后,我的心是多么沮丧,多么想飞呀!停飞多年,我仍能在梦中梦到派我执行任务,我高兴地进到座舱,开始滑行。滑呀滑呀,就是找不到跑道,我急得不得了,急醒了,原来是个梦。记得还有一次做梦,下达完飞行任务后,我高兴极了,装上地图,拿起航行包直奔机场,机场里排列着好多飞机。可是我找不到机组成员,也找不到我要飞的飞机。找呀找呀,就是找不到,急得全身直冒汗。结果被急醒了,很不是滋味。”阮荷珍对飞行爱恋之深,对停飞悲痛之切了。
阮荷珍停飞不久,团政委方仲英亲自找她谈了一次话。对这次谈话阮荷珍记忆犹新。方政委说:“阮荷珍同志,我们认为你一贯表现不错,飞得也好。但你父亲的问题太严重,空军党委有政策,你是不能再飞了。组织上让你停飞转业,你一定要正确对待。这是政策,不是你个人的问题。我们希望你,到新的岗位后,继续发扬你学飞行时的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干出新的成绩来。”阮荷珍尽管一肚子委屈,但还是表态服从组织决定,转业到地方后好好干,决不给女飞行员这个称号抹黑。
1960年阮荷珍转业后,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办公室工作。她穿着旧军装,又打开水,又搞卫生,一切勤杂活抢着干,不少人以为她是新来的勤杂工。研究所经常举办各种讲座。讲堂在五层楼,里面没有黑板,每次办讲座都要从一层往上搬。有一天,一个工作人员正想往楼上搬黑板,见阮荷珍搞楼道卫生,就让她帮忙抬黑板。两人抬不好走,阮荷珍干脆一人扛着上了五层。讲座完后,那位工作人员又让她将黑板由五层扛回一层。以后凡办讲座用黑板,那个工作人员就找阮荷珍。直到知道她是转业来的女飞行员之后,才不敢找她了。不管是研究员还是技木人员,得知她曾是女飞行员时,都更加敬重她。
1970年,阮荷珍随陆琦调到湖北襄樊市卫生局工作,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进了阮荷珍的家。她父亲的问题得到平反昭雪。
父亲平反了,阮荷珍背了整整20年的政治包袱卸掉了。1979年4月,47岁的阮荷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一生中的最大愿望。阮荷珍一生热爱中国共产党,身处逆境的时候,也没有动摇过共产主义信念,也没有放弃入党的目标。28年中她每年都写入党申请书。”入党第二年,她就被评为局里的优秀党员。同年还被提升为科长。
阮荷珍于1987年9月离休后,特别怀念一起翱翔蓝天的姐妹,尤其想念曾教她飞上蓝天的赵赠熊教员。她在回忆录中专门写了她探视赵教员的经过,并寄来她与百岁老人的合影。
“人间最贵的是真情”,在女飞行员心中,师生之情是最真挚、最久远的一种其他感情无法替代的真情。
在他们夫妻二人的熏陶下,3个孩子个个是栋梁:大女儿是工程师,二女儿是教授,三儿子是党的干部。
现如今,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正在樊城家中安享晚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