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月12日至1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龚鹏程、中国非物质遗产推广中心副主任谢克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嘉木扬·凯朝博士等到甘肃省泾川县进行了实地考察了出土于2012年年底的十尊北朝、隋、唐佛像窖藏、宋代舍利地宫和疑似地宫。
h. X5 `* T% P' D- ^. B
3 o j: w I! c9 d 2012年12月31日,曾经出土过佛祖舍利14粒和金银棺套函的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大云寺地宫东侧,惊现数十尊北朝、隋、唐佛像窖藏、宋代舍利地宫和疑似地宫。1 B& f1 ]% O) T" r7 ?3 Q
( n7 d8 M" ~* y 当天上午,泾川县城关镇修建道路时,在大云寺地宫东侧发现一处佛像窖藏。泾川县文广局接到电话后立即组织博物馆职工赶到现场进行保护,对已出土的文物进行了清查,并对散落土中的碎小残件进行了仔细的清理,使出土文物无一缺失。对露头的佛像严格按操作规程做了表土处理,保持了文物埋藏时的原貌。1 \- d9 ~% k& H( p. x0 w
# C5 [ _! A& |" L
据对已出土的近50尊佛像观察,有石质立佛、坐佛、佛龛、造像碑、造像塔、佛座、菩萨、罗汉、释迦多宝说法造像碑、石莲花、陶佛像, 有陶法器、碑刻、佛身,有砖雕、筒瓦、陶器皿、陶法器、瓷片、砖瓦等100多件,从时代看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以北朝隋唐时期特征突现。最大的高1.65米,面部贴金。最小的头像直径不足5厘米。这些造像雕刻刀法精细,造型优美,艺术价值极高,对研究北魏至隋唐佛像风格的发展变化有重要意义。大多数造像有彩绘,颜色为红、绿、白三色为主。据相关人员介绍,从埋藏情况看,为有意识、有秩序的摆放在一起的,最下层个体大极有可能有铜,上层的较小,共约三层,埋藏深度约3米,窖坑边沿及土色向四方延伸,边沿尚不清楚。这批佛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a! q* n2 L" Z. H2 t
$ [( d& J7 O/ D& }! R! g* H o 清理期间,发现未出土的窖藏中有数十尊佛像,其中有通体贴金的小佛像。又在其窖藏东面发现高1.6米以上佛像,有另一处佛像窖藏迹象。佛像窖藏东北面发现砖地宫两处,其中东面地宫题刻显示:“大宋大中祥符六年”“龙兴寺”“余粒并佛”字样,应当有舍利在内,证明宋代大中祥符年代时,大云寺还存在,名龙兴寺。* b0 A3 N! w# n4 Y7 o
. z$ ^8 M' c. b4 H$ _4 }
据悉,1964年12月,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农民在整地时,发现武则天时期金棺、银椁、铜函、石函、琉璃瓶等五重套函安奉的佛祖舍利14粒,石函上有千字铭文,成为当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1971年9月,郭沫若鉴定,金银棺等套函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后,曾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与世人见面。2005年,作为佛舍利和套函的典型代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与人们近距离接触,每位赡礼者限时30秒。该舍利套函和地宫反映了以棺椁埋舍利的划时代变革,开创了佛舍利葬制中国化的先河,在佛舍利葬制历史上具有断代的意义。因此,泾川大云寺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佛舍利供养圣地。2 o" [0 m0 e8 D: }% u- ?
4 X$ W, h# C8 x: b* X! c# F 此次在大云寺地宫东侧惊现佛像窖藏等一百多件,是该县继1964年轰动考古界的发现后,又一次重大发现。佛舍利安奉圣地大云寺的佛像现世,是证明唐代大云寺及前身隋代大兴国寺完整历史的丰富实证,又为证明大兴国寺可能始建于北朝或更早提供了参照,更为揭开如此大规模集中几个朝代的精美佛像窖藏的历史之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信息。5 S7 y' `. e( b/ [; f! ~& u
0 Y, i7 B1 c. e$ _, Z 据当地老人们介绍,出土舍利的1964年是龙年,出土北朝、隋、唐佛像窖藏、疑似地宫又是龙年,太巧了。出土的宋代舍利地宫题记为“大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至2013年,整1000年,又太巧了。1 b$ [% C" `- u- X
2 i- Z- t2 X; D1 i9 ?' g% S
- p, s1 s# b, i! R% c# z
5 d7 L9 Z3 h5 G% P$ n Z% t编辑:剧艳光)
, @7 C. z3 Y b0 c本文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63234-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