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③给。有人葬母,意④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⑤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⑥?"遂⑦焚之⑧。
注释:1 阮(ruǎn)光禄: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长期隐会稽剡县。他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2 剡(shàn):剡县,今在浙江新昌。
3 皆:都。
4 意欲借而不敢言:意:心里想:欲:想要。而:但。
5 闻:听说。
6 何以车为:何……为,干什么。要车子有什么用?“何以……为”是文言文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7 遂:就,于是。
8 之:它,这里指车。
9 遂焚之:遂:于是,就。之:代词,带那辆车。
译文
阮裕在剡县做官,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无论谁来借用他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次,有人因葬母亲而需要用车,想借车(但想到阮裕的车太好了),却不敢开口问阮裕借车。后来,阮裕听说了这件事,叹息道:“我虽然有车但世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把那辆车烧毁了。
我们能看出阮裕有着直率、助人为乐以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性格。
阮裕焚烧的不仅仅是马车,真正燃烧的是私心! 不能体现使用价值的东西,留着作甚!
1.意欲借而不敢言 意:心里想 ;欲:想要
2.阮后闻之 之:代词,代这件事
3.遂焚之 之:代词,代那辆车
4皆:都
5.遂焚之 遂:于是
6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7 者:……的人
8闻:听说
9遂:于是
10何……为:干什么
11何以车为:倒装,原为“以车何为”
12剡:地名,在浙江。
译文:
阮裕住在剡地的时候,曾有一辆很漂亮的车子。这辆车子的结构结实、造型美观,就连拉车的马的皮毛也是刷得平滑整洁。尽管阮裕把这辆车子视若珍宝,但无论谁来借用他的车子,他都十分爽快地答应。
一次,阮裕一位邻居的母亲去世了,在为母亲送葬的时候,邻居很想跟阮裕借车子。但他转念一想,死人是很不吉利的事。最终,这位邻居放弃了向阮裕借车子的想法。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阮裕的耳朵里。阮裕叹息着说:“唉,我虽然有车子但是现在却让人不敢借用,还要这车子干什么!”说罢,阮裕放火把心爱的车子烧掉了。
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感叹,阮裕的确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含义]做人不能因吝惜自己的钱财而不肯去帮助他人。
[出处]《世说新语》相传是南北朝的刘义庆所编撰的。
人物简介阮光禄即阮裕,河南陈留人,与阮籍同宗。他生活在东晋时代,素以通情达理、爽快无私著称,官至侍中。这个官不大,但由于能够出没在皇帝身边,倒也重要。不过,东晋时代的政治比较特别,皇帝没嘛作用,权力都集中在辅政的大臣手里,所以这个侍中做的也就味道索然了,加上阮裕这个人没什么功名心,所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觉得首都建康的生活没嘛劲,便以身体不好为由,辞职去了会稽,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在那里,阮裕买了一套房子,花去了不少积蓄:因为当时的会稽,是东晋最大名人聚集地,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各路高人喜欢隐居在这里,导致房价上升。期间,朝廷任命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被阮老拒绝啦。
阮老爷子有个特别的爱好:收藏车子。有的是老古董啦,很是值钱。其中有一辆车是东汉时代传下来的,有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木材好,所以很皮实,阮裕又懂车,为其做了精美的装饰,看上去特别漂亮。据说,包括貂蝉她后爹王司徒在内的不少名人都坐过此车。尽管阮裕视此车为自己的心爱之物,但若有人借,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爽快嘛!
有一天,阮裕邻居的老娘死了。邻居以前就找阮裕借过车,这次又萌生了借车的念头,但思前想后,觉得毕竟是办丧事,不吉利呀,阮裕平时往外借车虽很慷慨,但这一次……这样一想,邻居也就放弃了借车的念头。后来,事情传到阮裕的耳朵里,搞得老爷子很不舒服。为嘛?觉得有愧于邻居:“我有车,为的是能给大家带来方便,但在关键时刻别人却不敢借,你说要这车还有嘛用?”最后,越想越别扭,一把火把车给烧了。
从阮裕的车灰中,我们自然可以提炼出一个人的爱心。阮裕的无私助人,自然会赢得我们的尊敬;但邻居做的也没错,家人死了,以其晦气,不向阮裕借车,自然比向阮裕借车更符合人之常情。反过来说,你阮裕与人家的交情似是没到那份上,人家老娘死了为嘛要向你借车呢?顺便说一句,现在的车与东晋时的不太一样了,所以阮裕焚车的故事也就空前而绝后了。
出处《德行》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一门,共47则,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认为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涉及面很广,内容非常丰富,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念。
忠和孝,即效忠君主和尊顺、侍奉父母,自古就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本书必然加以重视。所以,宁死不投降,为旧主殉节得到颂扬。孝行是巩固家庭的基础,这里有好几则文字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说它的感染力无穷,不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位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善报,让孝子得到“纯孝”之报。书中还点明孝顺和其他美德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第38 则说范宣小时候懂得孝敬,长大后“洁行廉约”,操守可嘉。孝顺又和敬老尊贤密不可分。敬老也是古人赞赏的美德,第33则记下谢安小时借老的故事;至于尊贤,在好几则里都曾涉及。
篇中还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不能自命不凡,要处处谦虚谨慎;应该心平气和,喜怒不形于色;不怕犯错误,知过必改才是有德;生活要俭朴,不能暴殄天物,连掉落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为官要清廉,不能汲汲于名利。保持情操高洁,追求高尚的事业,以发扬名教为己任。在对入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不轻易褒贬人物;要重人轻物,仗义疏财,以至重义轻生;还有知恩必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等。这多是值得肯定的。其宁一些主张跟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分不开。例如第15 则记阮籍“未尝臧否人物”。第16 则记嵇康是“未尝见其喜温之色”。这都透露出当时司马氏统治的阴森恐怖。
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例如人们认为隐士是清高的,并不把归隐看成逃避现实的表现,所以隐士也成了高洁的名士而受到尊敬。又如强调做人要旷达,气量恢宏,兼容并包,“如万顷之败”,虽深不可测,也同样受人尊敬。此外,一些不符合礼制的做法也在反对之列,反对这类做法,也正是维护道德的表现。例如第35 则反对不符礼制、没有节制的祭祀;第39 则认为离婚是一种过错;第23 则反对放荡不羁等。
隐士
也有一些条目所涉内容跟德行没有多少联系。例如记载各用不同方法治家而殊途同归;赎出刑徒用为官吏等等。
道德品行是适应社会和统治阶级的要求而产生的,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五四运动就已经提出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口号,今天更容易明白,不能以古人的褒贬为褒贬。当然,在反对某些陈腐道德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历史上某些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优良的道德传统,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年)编撰。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被封为临川王。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庄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它的编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主要记叙了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作对比、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编辑本段作者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此著作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