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500|回复: 1

    天下阮姓出泾川——甘肃古阮国及阮姓起源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20 个贡献值 回复本帖可获得 2 个贡献值奖励! 每人限 1 次
    发表于 2024-10-11 15: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都听说过“天下李氏出陇西”,而不知道“天下阮氏出泾川”,李氏和阮氏都是皋陶的后裔姓氏。
    《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泾水之间(今甘肃泾川县),子孙以国名为氏。《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中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整个中国据考,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于商朝时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
          一、阮国历史沿革
          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阮人部落首领阮季封采邑被分封到甘肃泾川。约公元前1200年前后,密须氏、虢、虞、芮、卢、共(泾川县西北)、阮(泾川县东南)等被赐封为诸侯方国,阮髡为阮国首任诸侯国君。《尚书大传》载:文王三年(约公元前1062年)伐密须。《诗经·大雅·皇矣》载: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即密须人不顺从周国,态度狂傲,曾侵略阮国,攻伐共国,气焰嚣张,周文王勃然大怒,整装周军,剿灭了猖獗的密须国,同时灭掉阮国、共国。因为这场战争,阮国、共国的子民均以国为氏,诞生了阮姓、共姓。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建立周朝的诸侯方国密国、阮国、共国;阮国归周后,被封在甘肃省泾川县,伯爵,称阮伯;共国归周后,被封在今河南省辉县市,共国东迁后,阮国接收了共国原来的土地。公元前771年,西周东迁。由于西周东迁之后,陇东为戎狄占领,阮人东迁。
           二、阮国主要人物及源流
       偃皋陶(公元前2220年-前2113年),字庭坚。黄帝的长子少昊(玄嚣)的后裔,历经唐、虞、夏(尧舜禹)三个时代,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皋陶的三个儿子:大儿子伯益、二儿子仲甄,三儿子封偃大禹念及功德,封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省六安市),尊为六安国(蓼国)和偃国始祖以及二十四氏(皋李徐赵、伯益赢秦、江黄马舒、裴甄谷利、费廉阮骆、英莒梁寥)的血缘鼻祖。
            据《竹林堂·阮氏家谱》,夏禹(2070年—前2061在位)把皋陶三儿子封偃的第九子采邑(菜地)封在了甘肃泾川。有族谱说封偃就是季封,有族谱记载季封为泾川阮姓首祖。   谱载:“昔愍正(阮愍正)有报商王之心,居汾渭之间(甘肃省泾川县),武乙(商朝第27任君主,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在位。)、太丁(又名,文丁,商朝第28任君主,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赐伯爵旌护卫,封地为阮国,周文王时又因功以国为姓,子阮题配郭氏生髡。
       福建省永定县情网《永定姓氏》称:至商代阮髡,有功于商,受封诸侯国,因不忘世袭阮姓,在泾渭建立阮国。商末,周武王伐商(约公元前1046年),阮僖上书谏,武王不听,遂弃国而居。西周(1046771)时期,商朝的阮国被周吞并后,阮僖之子阮訚被武王禄为大夫。仍封邑于阮国,子孙以国为姓。阮僖传下第十五代孙阮肥子后,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形成了陈留郡太原府九阮郡等郡望。
    图片1.png
                    得姓始祖阮髡像
    阮姓世系表:
    阮季封:夏朝,泾川人,大禹(约前20702061在位)把皋陶三儿子封偃的第九子采邑(菜地)封在了甘肃泾川。阮季封为迁泾川的首祖。下传18代至商(约公元前1600年)(见竹林堂《阮氏宗谱》)。
    阮愍正:商朝,泾川人,有功于商,(约前1147年—前1102年时期)赐伯爵旌护卫(见竹林堂《阮氏宗谱》)。
      题:商朝,泾川人,阮愍正之子。
      髡:商朝,泾川人,皋陶三子18孙,因有功于商,受封为诸侯(国君),因不忘世裔赐姓阮,于今甘肃泾川东南建立阮国。故髡为阮氏得姓始祖。泾川为阮姓祖源地。26世至谊(见《黄陂阮谱记》)
       谊:商朝,泾川人,诸侯(国君),又名宣。传18(见《黄陂阮谱记》)
       庄:商朝,泾川人,诸侯(国君),下传6代进入西周(见《黄陂阮谱记》)
    阮  僖:商朝,泾川人,诸侯(国君)(见《永定姓氏》)。
      :周朝,泾川人,被武王禄为大夫。仍封邑于泾川。卿大夫(阮伯),下传15(见《永定姓氏》)。
    阮肥子:周朝,泾川人, 卿大夫(阮伯),阮15代孙,为阮国最后一代大夫(见《永定姓氏》)。
           三、阮国的疆域范围
       清光绪三十年进士许承尧谓:共、阮都是国,而非共是阮之都。学者朱右亦曾在其《诗地理征》(卷五)“阮”条下云:“张氏曰:阮,国名,在今泾州。右曾案:《地理志》安定郡有爰得县,爰重言之为阮。西汉安定郡爰得县,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固原)属凉州刺史部,于今泾川、灵台之间黑河川置爰得县(约辖今灵台县之西屯、什字北部及泾川县之东南部)。据刘玉林《商周时期”“关系及阮国疆域探索》一文,阮国的疆域应东到蒲河、南到黑河、西到党原、北至红河一带,基本上包括了今泾川全境。上述爰得县界,可能在阮国范围内。
           四、遗址位置与规模
          上文提到阮国的遗址,商代遗址是泾川县东南。周代遗址是泾川县县城北。
          “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西周时期规定庶人没有资格用鼎陪葬泾川境内出士青铜器的地点9处,其中4处有鼎,应是贵族墓。泾明出土商代弦纹鼎1件,城关蒋家出土西周涡纹青铜鼎1件,窑店西门出土西周蝉纹青铜鼎1件、太平乡焦村出土西周青铜鼎、簋各1件。
    符合泾川县东南,位于泾川、灵台两县交界处的黑河川的遗址只有一处,即太平乡焦村村。
    泾川县城北遗址,则有共池,阮陵山等遗址。共池,在今水泉寺(今城关中学)院内,为一长方形石砌水池,中有瓦亭,方广一亩,是史学界公认的、史书上记载最早的阮、共古国的标志,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1980年前后被填平,遗迹尚在。
       盘顶子夯土台遗址,疑为碑文记载的阮陵,在今城关中学西约半里许的高山岗上,南北向长约30米、宽约20米,夯土厚2-3米,顶部平坦,一亩有余,高5-10米正南土台正中,出土过一个倒扣的绳纹陶罐,口部垫一块近方形的白色石板,内有人头骨和硃砂粉未,台基周围为大片的商周文化层。
    周朝伯爵的封地是100里方,阮国的面积可能与这个相当。
           五、阮伯墓的发现与考证
           19679月,19679,甘肃省灵台县西屯乡白草坡村发现白草坡西周大墓9座,其中2号墓墓主(阝爰)伯身份成谜。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发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4年第2期的《豳地考——从地理文献和铭刻资料再思考》一文给出答案:“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456/wps41.jpg”,其声旁与奚字无关,乃亂字所从的左旁(亂的本字),象双手理丝,应读阮。阮是疑母元部字,亂是来母元部字,属于通假字。此阮应即《大雅·皇矣》“侵阮徂共”“侵自阮疆”的“阮”。由此,周朝阮国的一位阮伯墓葬得到确认。
    图片2.png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报告西周墓地示意图
    图片3.png
    图片4.png

    《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报告M2发掘现场照片
    图片5.png

    白草坡墓地M2阮伯墓复原图
                                                                                                                 图片6.png

    白草坡西周墓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456/wps47.png伯铜方鼎
    图片7.png
    M2出土,高15cm,口径20cm,腹内壁铭文“阝爰 伯作宝尊彝”,圈足双耳,足、项均饰一圈细兽纹。
    图片8.png
    青铜阝爰伯作提梁卣
    图片9.png

       阮伯墓出土青铜礼器有方鼎、甗、尊、卣、爵、觯、盉等11件,其中10件有铭文,大部分器铭为“ 图片11.png 伯作宝 图片12.png ”。随葬有大量的兵器,器形有戈、戟、钺、短剑、弓形器以及成束的铜镞。戈的数量很多,型式有銎内、直内无胡、短胡一穿、中胡二穿、长胡三穿等多种。
       由此,“天下阮姓出泾川”,有历史记载,有文物佐证。


    来自圈子: 合肥宗亲会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