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2409|回复: 5

    分享一篇好文章(注:作者是一位中学高级讲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3 2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香门第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江富军  317502   13958657803 


    书香门第

    --------------------------------------------------------------------------------

    shuqing42于 2009-2-9 发表在诗歌


    书香门第

    小时候想书、买书、讲书

    我小时候爱书买不起,就借书。借不到,就想书。
    那是文革时期,书荒的年代。书荒是针对我们农村孩子说的。我们就读的村级小学是没有图书室的,农民家中更不会买书。我能读的是《毛主席语录》,每人一本,《毛泽东选集》,每家一套,还有哥哥姐姐的课本,与隔壁叔公家的《浙江日报》、《参考消息》。这些极为枯燥的东西把我的童年脑袋塞满了。
    新华书店里,我们经常看着柜架发呆。连环画是我们钟爱的,里面有许多故事。借书摊上有租,厚的一分钱一本,薄的一分钱两本。更多的时候是没有钱,就看着封面。这些连环画一排排,一串串用线斜挂着,连成一片,好似一桌诱人的美餐。幻想着自己拥有,那是何等奢侈。
    花钱看书的日子很少,头脑中就这样想着书,我们扑向田野,滚一身泥,抓来泥鳅、黄鳝,卖得几角钱,就奔向了书店。通常叫售货员拿出一本看看,往往先看定价,再看提要。作要买的样子,再看一本,看了三本提要,再决定买一本。
    买好了,先嗅嗅书。新买的书是香的。回家一里来地,边走边看。看一会儿就合上书想象故事情节。回到家里,舍不得看完,决定先看三分之一,明天再看。接着又合上书想情节,想着想着,忍不住了,再看,有时已经吹灭了灯盏,还要划燃火柴重新点上。一本连环画看完了,五分钱一角钱没有了的遗憾便涌上心头。接着就要求自己忘记故事情节,可以在一周半个月之后重看时,再有新奇感。但头脑中情节盘旋不去,往往反复咀嚼,不断品味,又忍不住时常翻开。
    记得当时品味比较多的情节是:地主残酷压迫农民,之后必是农民反抗。合上书想象斗争地主时地主低下头被挂上牌的情景,内心痛快极了。地主周扒皮半夜装鸡叫,被长工作贼打时,我会放下书,想象周扒皮挨打时的细节与心情,内心的愤恨就得到渲泄。
    自己买书是边看边想。偶尔借到一本书,是马上翻看,不断翻看,看完后按时还,还后回想。有时记不起某个情节,就会懊悔,就会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

    讲故事,是我们又一活动。
    借不到书,就听看了书的伙伴讲故事。下午放学回家后,大家要割草给猪吃,或一同放牛牵鸡赶鸭子,我们通常边做事边讲些故事。讲着讲着,想象力多起来,会插进自己的内容,有人反对,就吵了起来。
    当时吵的内容有:地主大斗进小斗出,据说是斗内装了双层底,即双底斗,这双层是怎么装的?农民们怎么发现不了?还有天诛称,一百斤只称八十二斤,农民怎么不知道?有人提出反对,就会分成两派,各抒己见。最后大家对印把子重要还是枪杆子重要而争论起来。
    某潜伏特务已被镇压,其妻子在丈夫的牌位背面写上“为夫报仇”四字。大家讨论她会怎样报仇,是直接杀革命者,还是与国民党特务机关勾结,或者用美色拉干部下水。经过讨论,我们提高了阶级觉悟,割起草来也更有劲头了。


    书香门第之梦开始到破灭

    我们村庄中,不干农活的是同学江某,他母亲是村里的小学老师,我们的班主任,父亲也曾是教书的,当时是社办企业业务员。我常常体会出他家的幸福,比如清洁,比如有好多玩意儿,最重要的,是他家有好多书。
    一个村庄是一片天地。地主打倒了,土地房屋平分了。大家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子女也都是跟着割稻拔秧滚泥巴的。所以我们都说我们是“南泥猢狲”人家。而他这个人人羡慕的一家,总得有个称呼。地主资本家都被批斗了,也不符合实际,绅士在当时也是反动的,贵族更是不行,一听到贵族就想到是没落的。当时吃香的家庭有贫雇农之家、军烈属之家,都不合。不知谁叫出,他们是书香门第,书香门第这个概念没有被批斗过,在老百姓心目中,读书是高级的,就尊重起来了。于是我们就叫开了。
    他家的书籍把他的文科熏陶得很棒。文革中许多知识信息都是他传给我的,三家村夜话与邓拓、北京市委与彭罗陆杨等,都是从江同学口中印入我的大脑的。
    有一次江同学和其父亲姐姐谈到明末李自成失败与农民出身有关,谈到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其实在当地口碑不错。三人讨论着讨论着,竟激烈争论起来。我在一旁,无限羡慕又无法参与。
    等我长大了,我也要买书读,让自己像他们那样,什么都知道,让自己的家也成为书香门第。
    儿时受的刺激,产生的愿望,会影响人的一生的。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我考中了,考中了就是全包分配了,就是有了铁饭碗了。我明白了,从此我是个读书人,我也可以把家建成为书香门第了。有位哲人说得好,人生最幸福的是向更高层次生活方式迈进的过程。刚刚考中的日子里,我充满了幸福的遐想,充满了满房子书籍的梦境,充满了自己在书海中背着双手象马克思在图书馆中那样来回走动的景象。
    但不久,在新同学家中,这个梦境破灭了。
    那是我的叶同学,他是城里人,父母亲都是局长级干部,在温岭是“高干子弟”了。在我眼中,他什么都懂。经常在他口中听到新名字,新名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许多在当时看来奇形怪状的理论、观点、学派都由他的口中传到我脑中,黑格尔、康德、尼采、萨达,对于从小接触的只是老马老毛思想的我们农村青年,犹如涌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我跟在他身后不断地听,尽力地听,屁巅屁巅地绕着他转,结果还是如同云里雾里。我不懂就问,开始他解释解释,后来问多了,他就把一本朱光潜翻译的黑格尔的《美学》诗歌部分送给我,要我读。说读懂了就明白了,我就读,读着天书,把脑袋读成了浆糊缸。这浆糊一直持续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我是个爱书而不长进的人。
    他把我带到他家。爬上他家阁楼,发现全是书,古今中外都有。
    我全然明白了他的知识来源。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私人藏书如此多的书香门第。这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从此后,把我家建成书香门第的愿望消失了。因为一计算经济,根本不可能买这么多书,更不可能有存书的房子。硬条件不合格。


    三十年爱书怪癖趣事

    但爱书,成了我的习惯。两位同学也保持着这些习惯到现在。有许多例子说明问题的。
    有人向我借书,我就说:翻书不能用指甲划,一划就会出皱。书看后不能折叠,要用书签。我这一说,被借者总会尴尬起来,有的甚至不借了。
    不借也好。我想。
    我曾经请求报告,让我业余管图书,不成。要我集中精力教书就是了。我疑心领导怕我窃书。
    为了不让父亲发觉,我把新买的书放在衣服里面挟进来,减少父亲的指责。
    至今我生某一朋友气的是:他借走了我买的劳伦斯的小说《虹》,后来他离婚了,这本书成为其妻子的财产带走了。我至今念念不忘。
    母亲把我积累的报纸、有关剪报与中小学课本作业簿连同我姐姐哥哥的全作废纸卖了,把卖得的钱交给我,我哭笑不得。至今为止,我最生母亲气的就是这件事。
    至今下落不明的书:一本是《第二性女人》,西蒙波娃写的;一本是介绍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的书。
    我生病了,江同学来看我,带来的是周国平等的散文。
    叶同学那一天突然向我发短信说,二十多年前,我向他借的《理性的毁灭》与《人格心理学导论》,叫我什么时候还他。我正想编一个理由为自己的“梁上君子”行为辩护。
    哥哥说:等你结婚了,这些书就没有用了。父亲说:你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比如买菜,买多少,吃多少,吃不完就浪费了。这些话让我气愤了三天,却让我思考了一辈子……


    我也爱钱
    文化消费是需要经济为基础的。买书要钱,听音乐要有录音机,看电视剧、电影要有录像机,看歌舞团要买戏票,游山玩水也要车费旅馆费门票。喝杯茶也要情调,唱支歌OK一下要话筒功放。
    八、九十年代,我买了些书,为我有限的书安家逐渐成为我的愿望。
    有钱真好。
    有了钱,可以建造别墅,把现代物质文明之美与山水自然之美结合起来享受。有了钱,可以隐居,隐居是需要本钱的。随手翻开几本书,“不求甚解”,任意扯谈。六尺书房之内,坐拥书堆,品味一杯清茶的幽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有了钱,可以组织一些琴手、歌手、画手来弹奏演唱作画,让“妓女”重回历史上的琴棋书画,发扬国粹。
    有了钱,我会去收藏,尽管我不懂,而学习收藏的过程就是走进实体的历史,享受文明的过程。
    爱书,爱钱,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融为一体,我连堕落都来不及。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经济腾飞的时代。
    一向重农抑商的历史反过来了。八十年代经历了全民皆商的热潮,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物质膨胀,道德滑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兴起,几乎取代了严肃的主义。
    物价大涨工资小涨,积蓄钱买房是夸张,提前消费放手亏空,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胆子越大,步子越快。
    然而,整整三十年,面对物欲横流带动的经济浪潮,我始终没有跳槽、出轨。
    我也曾有下海梦,也曾梦见自己手把红旗逐浪弄潮。然而我始终在海边徘徊,或许是胆怯地徘徊,或许是理智地徘徊,或许是奢侈地徘徊。总之我没有跳下海,与书有关;总之我有跳的愿望,与没有钱有关。我的心态始终不平衡,读书人的经商情结始终缠绕着。
    读书、教书,两个词语概括了我的生命历程――简单。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个诱惑遍布的三十年,在这个权力与金钱混合的铁血舞台前,我的生命就这样简单地过来了,许多象我这样的人也简单地过来了。
    简单,但不平衡。或许是这不平衡引发我在思考着。书籍,成了我思考的支点。尽管没有撬起地球,但看着别人搏击风浪,自己站在岸上自然就高谈阔论牢骚满腹。

    金钱、权力只能代表对生命的占有与支配。书籍,代表了人对自身生命以及赖以生存的生命环境对象的思考与探索。
    对世界的好奇,化为对书的热爱。对艺术、自然的欣赏,化为书生意气。
    如同流水,巨石档不住,刀剑斩不断。爱书,是爱真理。不但在政治高压下不断文脉,而且在物质诱惑下也不会偏航。书籍,人类精神的最简捷方便而又全面的收藏。
    政治、经济,压不垮人们对知识与美的热爱、追求。
    文革时,尽管知识分子受批斗,但还是有一批人坚持着读书为最高价值的原则。
    商品经济年代,尽管知识分子待遇低到“光着屁股坐花轿”的地步,但还是有一批人坚守着这一块理性的园地。
    就是焚书坑儒,也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书留存下来。

    当人们把大款买房装潢没有书房作为中国物质富有精神贫乏暴发户心态来议论时,我买房子,始终把书房的位置放在首位来思考,在有限的建筑面积中要勾勒出可怜的存书空间。
    读书人有钱多好!

    书德教育观
    把三十年的许多教育流行语言作不完全归纳,举一些例子:
    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这话我听了三十年了。这一代人不行了,根本不是来读书的。这话重复了三十年。
    一定要重视教育。教育一定要改革,要注重能力。这话也重复了三十年。
    最大的失误在教育。这话喊了三十年。
    没有文化能赚钱,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正常的,暂时的;读不好书,将来是赚不到钱的。这话三十年前就在课堂中演说着,到现在还在不断重复。尽管比尔盖茨说哈佛的高材生为他这个未毕业的“低材生”打工的故事广为流传,尽管现实中许多大老板文化不高是事实,但传道授业者们宁愿相信未来是高文化赚大钱的神话,家长们尽力用读书赚钱论来稳住子女心态。
    要依法治国,首先要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普及教育。前十五年这么说,后十五年换成:要依法治国,提高国民素质,进行素质教育。
    从八十年代初期反对题海战术,到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喊了三十年,越喊书包越膨胀。

    整整三十年,一代代少年,在学校大作业量,高强度压力,以及自身生理发育心理发展面前,茫然地随着节奏跟着感觉走。没有时间停下,用自己的目光来审视自己与生存的世界。全是用先入为主的、不容置疑的、自相矛盾的加强观念来“解释”。一进入大学,所有的疑问一并出现、暴发,来不及思考就变成迷茫的一代。

    而实实在在的不同是,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越来越大,社会的诱惑因素与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贫富悬殊,单亲子女多,“一夫多妻”制也不少,可能还有“一妻多夫”制。印刷术提高,网络普及,信息量成倍扩大,诱惑成几何级增长。歌舞蹦迪全开放。合理的,不合理的需要都会得到满足。
    调查表明,在许多不和谐的家庭(以有钱人家为多)中,子女的心态更容易倾斜。
    解放前,读书人基本上是富家子弟,有人超前地研究过平民子弟读书状况;解放后,有人抓住时机研究过干部子弟读书接革命班的问题;后来实行计划生育,人们研究起独生子女教育;如今,面对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实,我们开始所谓富人子女研究也算是“与时俱进”了。
    富人子女有德,将成为很大的创造力;缺德,将成为很强的破坏力。可见这项研究社会意义较大。而普通的生存教育已经起不了作用,“读好书,将来才能吃好饭”的观点吓唬不了优越的富家学子。
    对此,我推出书德教育观,也算是不甘寂寞凑个热闹。

    热爱书的人,往往是德行不错的人。我总是这样认为,也以此证明自己是“品行过得去”的人。推己及人,让学生爱书是一种德育法。
    书籍解释人生的疑问。爱书是更大的好奇心,更大的探索。这种宏观的探索超越了或者是涵盖了部分的好奇诱惑,也超越了富家子弟的优越感,将取得人生总体价值目标的效应,为自己树立理想、产生信仰或者提升艺术科技层次作了知识兴趣与能力上的准备。
    爱书,多一些知识艺术爱好,多一份特长或者技艺,不仅是今后吃饭的本钱,更重要的是自信独立的资本,为高平台上的富家子女腾飞发展打下自身的基础。
    有理想有信仰就不会走弯路,就会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考验。尤其是当物质享受满足之后的富家子女更会产生精神需要。
    有钱人爱读书,简直是完美!这成了我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读书工具观与富人心态之一
    我们在书籍与金钱之间徘徊与傍徨着,另一些人过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他们一心一意创业,对金钱的热爱让他们付出了全部青春,也让许多残酷的,激烈的竞争手段融入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激发出许多非常手段。
    进入九十年代,许多人捞到了第一桶金,之后,鼓起腰包的人们开始盘算更大的提升,向更高层次迈进。一些忘记了享受的创业者们,开始用一掷千金来发泄,用暴发户心态来占有,用坐台包二奶找情人补回青春。而一低头,自己的孩子长高了,有的竟不知不觉坏习气充盈,需要良好的教育了。金钱之路上蓦然回首,事业要继续发展、人生需及时行乐、孩子要加强教育三大任务纠结在一起,而事实上,自己挣了十万百万,比不上子女得到一张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单;自己的企业被评为市重点省重点,不如子女高考上重点。于是找到老师。家教兴起来了,择校兴起来了。许多平民家庭不甘落后,艰难地紧跟而上。教育竞争滞后于经济竞争,也开始了他畸形的脚步。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自己打小吃苦,就得让他们享受。物质全包,只要你读书好。他们用自己的得失体会、面子观念人为地把子女的灵与肉分开。
    于是,我们这些手捧书本的老师们,派上了用场,为他们的后代竞赛分数运动充当教练。
    分数刺激学生,金钱刺激老师。颇有些轰轰烈烈的氛围。

    但我的生意不好,门可罗雀。我曾经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是教英语、数学等学科,因为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瞄准英语、数理化能够拉分,能够即时见效而趋之若鹜。语文,得分难,提高慢,无法速成。
    但我认为:语文有提升精神的作用。精神的作用是巨大的,又是看不见的,近期效果是不明显的。你补了一个月,怕效果是在三五年后见出来的。而且今日不补,今后是无法补回来的。
    看不见,不明显,家长们就不承认了。三五年,十年后的事情,谁能保证我不是骗子?这社会狗皮膏药他们在生意场上见过多了。信任匮乏的世界上,要立竿见影,才能被认可。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拉长学时,夜里集体自修补课。国家开始双休,学校反而延长学时。小灶待遇,寒暑假补营养,名师门庭若市,学生负担重重。
    孩子是家长的工具,读书是学生的工具。工具性强的理科类知识,实用性强的工科类知识,压倒了人文性强的文科类知识。对外开放,英语出尽风头,语文甘拜下风。
    上世纪末重新回来的读书热,是敲门砖制造业。学生毕业后,教室里留下一大堆讲义废纸和不少教科书,我疑心是敲开门后扔下的碎砖块碎瓦片。
    一位学生母亲(老板娘)说:用讲义把课余时间塞满,精力消耗完了,既能够读好书,能能够避免干坏事。一举两得。无事生非,他爸(指学生父亲)原来一心一意做生意,就没有事。现在闲下来,赌博去了,还要干坏事。
    我真想补上一句:如果他爱读书,就不会这样的。这是一个人的素养问题,不是闲下来的结果。所以,平民家庭,为子女就业重视数理化还可以理解,富人子弟,切不可短视目光,而要重视人文精神。
    结果她补上一句:只要读书,就是读读语文看看故事笑话也好。
    我简直要抗议:作为书香门第中人文含量最高的语文竟变为最贱最轻的消遣品了,连工具资格都没有了。


    三代人理论与富人心态之二
    读书、求知究竟是工具还是目的,我说不出个所以然。然我还是要推销书德教育观。
    不同的道路,艰难的追求,让读书时低调的王同学成了大老板。他让我教育他的儿子,我们又走到了一起。他经常叫我一起吃饭,自然是他付饭费。
    但他对饭店老板算帐,总会一盆菜一盆菜加过去,再总体砍一下价。资产丰厚的大老板,这么会算,真是越有越算,越算越有。
    算得我肃然起敬。香港台湾许多大老板也是会算小钱的。有许多捐款几百万办学的大老板为打的费十元二十元也要讨价还价计较一番的。我在作文教学中这些例子用多了。
    “托邓小平的福,改革开放后你发了。”我说。
    “那里,我是在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他说。
    我心里暗想,不是邓小平把政策放开了,你可以经商办厂?你也只能在一亩三分地上团团转了。贫穷不怨毛泽东,致富不谢邓小平,也算是一个特殊现象了。
    但他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路都证明了他的观点。他会算,驶车时算里程速度可省油,打电话算到晚上九点后打可省话费。一个工序,他会综合人工、原料与产品,算出最节约的办法;一件产品,他会分解出许多细节来研究。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不算一世穷。”正是这种算成就了他。

    书香门第者会不会算?这方面记载不多。历史上书香门第大部分是地主家庭,要求子女读书求功名者居多,要求子女经商实业者较少。
    当然,俭以养德,安贫乐道。这也是传统的德育理论。
    王老板把儿子送到我这儿,要求说:“能够读好书,就读好。读不好,就培养品质。书读不好是小事,品质坏了是大事。父母给最多的钱也是没有用的。”
    王老板的观点是:富不过三代。有这种说法,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浪荡公子享乐腐化败掉家业。所以,一定要有好品质才能继承家业。
    财富是经不起奢侈的,这是王同学挂在嘴边的。
    大老板,他们思考着怎样把家业继承下去。
    因此,他把儿子送到我这儿。而他的品德指的也以节俭为主体,比老板娘那个“用读书来消耗精力”的理论强多了。尽管还是读书工具观,但其指向是终生的节俭品德。工具容易演变为目标、理想。
    我欣然接受。不管成功与否,都会增加我的书德教育观与富人子女教育研究内涵。再说,与大老板打交道,似乎能解开青年时的经商情结。

    当年,我带他儿子去游玩,其儿子争着买门票。而我问要什么吃的时,他一再摇头,要什么玩的,也一再摇头。一路过来,就买了一瓶矿泉水。
    我想:有种。
    一个富家子女不显富,本身就是一种谦逊的美德,符合书香门第的要求。
    我再仔细了解,他的缺点就会贪玩。这是孩子的天性,缺少对社会的好奇心,缺少认识世界的思想体系,几乎不思考社会只知道游戏的小男孩性格。
    那时他读初中,我说:你父亲有那么多钱,以后都归你了。你准备怎么用?他茫然。
    我说:吃喝玩乐,十年二十年就花完了。守业守着,十年二十年后人家追上来了。你也只有创业,再创业。他点了点头。
    同时,不要忘记,为家乡造几座桥,修几条路,办个象样的幼儿班什么的。再搞一个养老所。你肩上的担子,比一般同学都要重啊。你将来要为国家做些事情的。他点了点头。
    从经验表明,这点头是心有所悟的表情,预示着提升精神将有效果。

    孟子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有一说为“三世而斩”的。
    王老板的意思是:节俭家风与万贯家财代代相传。我的意思是:长期积德有余庆,才能代代相传。显然我把“胡庆馀堂”的理念强加给了王小老板。
    类似的三代人理论还有:
    第一代拿枪,第二代烧香,第三代救赎世界。
    第一代掌权,第二代发财,第三代逃往外地。
    还有一种比较理想的三代人理论:
    第一代艰苦创业,第二代有知识有道德守业,第三代将门虎子,具有了相当的能力与兼济天下的情怀,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于是有人说:培养贵族精神,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我自小形成的书香门第概念,美化为儒商,美化为“德财兼备”的美好意象。
    我为这个意象而激动着,努力研究着。

    舆论监督与富人心态之三

    王老板显然没有“德财兼备”的书香门第这个目标。是没有想到呢,还是想到了不同意?我想作个试探。
    我问:你曾经说让你儿子读好书,当干部,为什么?
    他答:找到利益代理人,不吃莫名其妙的亏。
    财富是经不起权力折腾的。这是他的又一说法。
    我问:你去当官,可以利用权力贪污五百万,一千万,你愿意吗?
    他答:坚决不要。这样的钱用不好的。现在贪了,将来会翻出来的;这一代贪了,下一代会翻出来的。
    我多么希望他当官,他当了官,肯定不会腐败的。
    “你为什么不当官?”我问。
    “我们村里人不断问我当不当村长。只要我答应,他们就把我选上了。目的是要我出钱的。”他说。
    但是他现在不希望儿子当干部了。为什么,我以为是怕出钱。
    “不是。怕他不小心被人拉下水。贪污了,就会说我们的钱都是贪来的。”

    显然这个老板还在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心态当中,没有达到兼济天下的境界。我就直接地把最理想的三代人观点说出来。
    “你指的是把财产给国家或分给人家?”他说,“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是,我是说有这样一种情怀。”我说。我知道这财产,这企业是他千辛万苦的创业成果,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
    财富是经不起慷慨的。他对我说。

    在王老板前我是没有说服力的。我就在王小老板前游说游说。他要去外国读书了。
    我说:你回来,你将来的目标是当官。
    他笑了笑。显然是不同意的表情。
    国家需要你。我说。我想知道我的教育有没有在他的头脑中留下痕迹。
    他笑了笑:国家需要鲁冠球、张瑞敏等大老板。
    这是他经常提及的人物,也是他素来的目标偶像。我真佩服他的勇气。成为大资产者,道路有多艰难,但这个将门虎子,敢于追求。

    王老板对我说:你别听他瞎吹。后生高调,没有跌过跤。枪打出头鸟。钱财不可露白。凡是摆显的,都是不会有前途的。
    财富是经不起高调的。他说。
    那么,你是说只有节俭低调才有前途了?我问。
    “那是一定的。”他说,“一定要用平和的心去对待自己。”
    他又说,“一定要接受所有的监督,经得起监督,花自己的钱也要接受别人监督。”
    花自己的钱也要接受别人监督,这是他致富的根源之一。他认为。
    如果不是母亲监督,妻子监督,还有其它监督,早腐败了。他说,开始腐败了,钱也很快会花光的。
    这是他历来的观点。我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他从小是个有克制力的人。有时我们同学认定他是钱痴,不懂享受,不懂人生。
    而他母亲与妻子,都是借助于外来的力量监督的。比方说是朋友的目光,亲戚的口传等等。
    他整个家族都富起来,其声誉日高。其母亲信佛,说:不能胡来,否则遭到报应的。这是他母亲的愿望,也是他自己的愿望。这个声誉成为子女良好的环境,促成其健康的价值观。
    由此想到许多名门望族,这些家族注重声望,先由内部制约。那么多的新闻媒体都盯着,在期待着有什么价值的材料。媒体的镜头也是无孔不入的。
    名门望族,公众人物,一旦名誉受损,将成为公众笑柄,饭后谈资。
    名门望族,将门虎子其实更没有自由,更要让自己绽放出“德馨”而不是爆出丑闻。更要以书为乐,而不是腐败刺激为乐的。
    我心中书香门第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德财兼备”的首要条件是在镁光灯下独善其身,才能芳香如故。


    恒产与恒心之一
    按照孟子的说法:“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在一部分人富起来后的今天,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小时候听老师说:只有无产阶级,赤贫如洗,一无所有,才能无牵无挂地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受过剥削、压迫,根正苗红,思想觉悟高,只有他们才懂得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人掌握权力,才能为大众谋幸福。资产阶级,有了私有财产,总是牵挂着自己的东西。一旦有了权力,就会私欲膨胀,更加疯狂地为自己服务的。所以要打倒地主,资本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按此说法是:无恒产者,方能有恒心。也就是说,贫穷者才有为天下谋福利之心。
    这些话,对于我们贫下中农出身的“根正苗红”的学生来说,听来特别亲切,有时热血沸腾。到现在,我都分析不出这股热血的成分是那一些。
    于是相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观点,我们在童年少年时狠狠地批判了孔孟之道,批判了资产阶级、地主阶级。

    当年低调的王老板,如今有了恒产,他的恒心呢?他在思考着如何让家业代代相传,这不正是我们当年批判的资产阶级总是牵挂着自己的东西吗?
    实践证明,我们在经济上都不是成功者。我是教书的,赚工资的。江同学一开始做生意就说:要是赚到钱,第一件事就是把村小的房屋重新造好。结果是生意不好自身难保。他现在走进收藏的天地,自得其乐。叶同学下海了,经商了,差点没有被淹死。但这不妨碍他的人生爱好,他依旧在那里高谈阔论,推销着他的语录体思想,术而不作,用滔滔不绝的理论构筑着他的所谓“美术图片与幼儿教育思维差异研究”图景,想以此提高国民的创造性素质。
    用安贫乐道来养“浩然之气”。把书香化为品格留存于人生之中。
    没有恒产,我们依旧有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孟子说。
    看来我们都达到了“士”的要求。看来,少年时我们受的教育是起作用了。

    计划经济时代的知识分子们,接受爱人之心、爱国之心者为多,经济之道者少。经济上安于普通人水平甚至贫穷,坚守高尚情操的书香门第者有之。这几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古人说:君子淡泊明志;今人说:无产阶级的胸怀。江同学、叶同学的父辈们就是如此。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全劳保,你只要为国家干事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这简直是精神贵族:什么都不用担心,只要你努力奋斗。不存在失败的后果,只存在成功的欢乐。为什么在这种状态下反而成为大锅饭呢?而为什么三十年前反对的大锅饭至今依然在某些领域存在呢?

    恒产与恒心之二

    我在探寻解放前的知识分子。在我们这儿有一个晚清大学生叫阮季良,小时候见一本阶级教育画册上写着“大恶霸地主阮季良”,控诉他如何剥削穷人,“私设监狱,残害无辜人民”,其言凿凿,其图历历。而现在的资料上写着:他热心地方事业,捐资办学,兴利赈荒等,受到表彰。蒋介石因其捐飞机用于抗日而赠“航空救国”匾额。同一个阮季良,截然不同的待遇,阮氏地下有知,当作何感想?
    阮季良是逃走了。后来分掉了阮季良的“恒产”。以公平为名,均贫富求发展。地主、资本家都要接受改造,知识分子要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大家都来个无产者拥有红心――“恒心”。然而大锅饭成了人们等级制度下低生产力、惰性的温床。试图改造人们的思想,把每个人都进行红色洗脑,通过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批判封资修,激发人们的主人翁意识,政治挂帅,结果是十年动乱,激发的是争权夺利的意识。共同发展的梦失败了,连同大跃进共产风。不断斗私批修,最后还是走到改革包产到户的道路上。大同世界之梦暂告结束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了。新的“恒产”者开始出现了,“恒心”没有跟上。“两个文明一起抓”让位于“发展是硬道理”。
    矫枉容易过正,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看来还是物质决定意识。拿最高的境界要求普通人,过高的要求引来一连串假话,紧接着是假话扩大,引来一阵阵口号。
    平民喊个口号,何其轻松。反正自己一无所有。书生意气口头文章唱起高调是容易的,会很快就“士”起来,甚至“君子”起来的。正如少年时所接受的:无产阶级是革命最彻底的。小资产阶级是摇摆的。而富人喊口号,要付诸经济。
    真的为富而仁,或者为富而不恶,已经是拥有恒心了。

    而事实上,假如我们走的路是另一条:贫穷的家庭,拥有不受监督的权力,在金钱美女面前,我们能够经受住考验吗?光凭内力,凭内心自我批评,凭思想斗争就会战胜诱惑吗?许多贪官之路是这样的:读书、名牌大学、工作业绩、权力中心、禁不住诱惑、下水。
    如果一下子摸到彩票一千万,一夜之间成为富人,大部分中奖者,怕不敢唤醒责任与道义,不敢唤醒良知而丧失钱财。以“天下为己任”的浩气怕会于一夜之间荡然无存,好似薄松龄笔下修炼千年的女精们见到书生男色,瞬间抛下了自己的追求。
    看来“士”的要求我们都难以达到,更何况“君子”。
    我要求富人拥有“书香”精神,“天下为己任”的“无私”精神,这不也属于当年计划经济下用改造意识形态来维持高尚精神的思维圈子,用思想觉悟来达到公平公正的思维模式,用思想斗争来修炼自己,进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层境界?
    就是当年,在“自我批评”的概念前面,还有个“批评”,更有个“群众路线”。
    绕来绕去,还是没有进入人人平等为理念下的互相监督状态。还是用不切实际的高调来忽悠人家,用少数人达到的境界来作为普世价值推广。
    我的“德财兼备”的书香门第概念,是不是面临破灭?书香与门第结合,权力与善良结合,金钱与高尚结合,我是不是在做梦?
    童年留下的书梦,连同后来形成的 “德财兼备”的书香门第概念,渐渐淡出我的审美空间,痛苦地淡出。
    我的研究终止。梦碎了,本方程无解。

    恒产与恒心之三
    童年时没有书而痛苦,青年时没有钱而痛苦。我们这一代都算过去了,是非恩怨。“我们老了,无所谓了。”
    先富起来的一代人形成了。中华大地上,明星闪耀,证明着三十年成果,他们带着财富,逐步走向中国的前台。
    文将挂剑,武将摆书,许多大款也喜欢电视上专家采访一样,后面摆着书架,家中也藏书颇丰,做秀起来。但这不是我心中的书香门第。那是改装型的暴发户。
    摇身一变的魔术是不是存在?我不清楚。合理的,不合理的,我也不清楚。企业家的血液里,有没有、有多少道德成分,我没有一一化验。
    王老板考虑将在外地置产了。是发展自己的集团公司呢,还是狡兔三窟?我也不清楚。
    我敢说,他绝无财产来历不明。

    四川大地震后是大捐款,是恒产者恒心大展示。民族苦难面前,金钱与高尚实实在在地完美结合起来,央视播放的那一晚,全国人民被感动着。翻开历史,那是抗战之火里,富人出钱,穷人出力,一幅合力保家卫国的图景,和四川抗震救灾一样,展示的是惊风雨、泣鬼神的民族精神。
    国难当头,方显中华本色;磨难,是一次道德的洗礼。
    于是,一夜之间,“德财兼备”的书香门第之梦又恢复了。仿佛企业明星们,他们带着财富,也带着书香、美德,走向中国的前台,在镁光灯下充满精神站成一排,站成民族的脊梁。

    但不久,三鹿奶粉事件,又给人当头一盆冷水。
    更让人冷心的是,就我所知,未听见明星大量谴责。成天高喊文化传统的大师们,“名嘴”们声音不响了,只听见大量网民传言纷纷。网络承载着应有的良知与道德,打破包装,构成监督的强度。
    阴阳就这样对立着,统一着,发展着。
    我的梦就这样反复着,顽强地延续着,失望着又希望着。

    今年是读经年,大家都在尊敬孔子。书香门第不能不涉及孔子。如果将时间追溯到九十年前,按照中国传统分法,三十年为一世,九十年为三世。我们看孔子三世之中的命运。1919年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打倒孔家店。1949年到1978年,中三十年,高举马列大旗,改造思想反对封建,文革时批孔。我们是批孔中成长的一代,在批孔中认识孔子,从未读过三字经,就开始了对三字经的批判。尽管如此,孔子在我们心目中依旧高大。1978年解放思想,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后至今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道德滑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矿难冲击着道德低线。于是人们更加真切地呼唤孔子。
    晚清以来经济落后挨打的现状,怎么让孔子买单?反过来,为什么不用孔儒学说注释汉武封疆,盛唐强大?如果说某某人家没有发财是因为太仁义谦和了,那只能说明“道”之失。如果孔子现身,他会带着三千弟子光明磊落地对质。

    济世之道,数重教育。
    四川大地主刘文彩曾办文彩学校,招收贫民子弟;国民党时温岭护航队司令,从日伪手中夺回大陈岛的王仙金,曾办相义中心小学,被将介石授予“兴建乡校”匾额一方;授智法师捐田产给新河中学办学;如今九十高龄,现居白峰山脚的张轴人老先生解放前曾任督学,也捐家资办小学;九十年代台胞江道生先生为家乡捐资办了三所学校。恒产者捐资办学,造福民众,是最大的恒心。
    三十年来,我们出现一种怪现象:希望工程承载着教育平等的道义,这一批人用赚到的钱捐资办学,平衡着原本该由国家调节的教育资源;另一批人却瞄准富人的钱袋子用办学来赚钱。把基础教育这个福利性行业也投入了市场,让贵族学校在金钱之中博弈,如此斯文扫地,何来弘扬国学?仁义道德首先在富家子弟中消失,是一件非常不妙的事情。
    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贫富分化出新的阶层。慈善机构调节着社会矛盾,实践着仁义的境界,社保福利,保障着和谐社会。这一课题还得由恒产者用恒心去完成。
    让我们的学子们认识前人的脚步,让富家子弟明白自己能够承担的责任。
    我们不是要求贵族子弟象三十年代的觉醒者那样背叛家庭家族而与本阶层闹对立,也用不着象晚清贵族子弟那样漂洋过海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更不能屁股坐到了异乡然后喊几句建设故乡的空口号。我坚持着人在温饱之后,会追求更高荣誉,会追求一种贵族精神,坚持着大丈夫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教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不应该是口号,而应当是有志青年的生命体验。
    让孔子扎下根吧。如今思想解放也好,民主讨论也好,国学是民族的根,书香是民众之基。有人推测,三十年后人口老龄化特别严重,将会产生更多的老龄社会问题。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愿不要临时抱佛脚,再来呼唤孔子的仁和孝悌理念,再来感叹人心不古。
    当年斗地主,过火行为何来?文革之中抄家,错误不断重演。如果不公平不断积累,那么,暴力的基因,会在某些地方悄悄形成。
    廉耻礼仪,名门望族,经得起媒体暴光,经不起销烟弥漫。
    非要用丛林规则来重弹胜者王败者寇的老调?非要什么三十年河水流东三十年河水流西风水轮流转的循环?非要再来一个历史是惊人地相似?

    尾声
    网络来了,书房带给我的悠闲被电脑取代。尽管纸质阅读情调是电脑无法比拟的。
    大部分书都能够买到,不能买到的可以下载,自己也可以印刷。这时候,收藏名著似乎失去了一种价值。书香似乎也消失了她的美学外表。
    而另一种价值,经过历史的反复磨合,不断沉淀,重新兴起了。
    “德财兼备”的书香门第,将构成一种力量,构成未来的脊梁,在镁光灯下不断出现。
    她是宽容的,理性的,不论是赞美还是指责,都是平静的;她是自然的,坦白的,用不着化妆,经得起风雨;她是自由的,健康的,登台演出时活泼开朗,下台谢幕时挥手含笑。她将引领一代风流,一代精神,一代炎黄子孙千年中华腾飞之梦。
    正如奥运开幕式上,2008位学子手捧经典。这些学子中错杂着许许多多富人子弟,官宦子弟,平民子弟,在灯火辉煌之下,在十万双观众的眼睛之下,在全国人民的注目下,打开经典,齐声诵读,排开阵势,书写和平,翻开中国历史的又一个三十年。
    发表于 2013-7-14 0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4 10: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1 23: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完大作,感同身世,唏嘘不已。希望不懂得学习的年轻人能从中受到教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4 16: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彩霞满天 发表于 2013-9-21 23:22
    拜读完大作,感同身世,唏嘘不已。希望不懂得学习的年轻人能从中受到教益。

    这是网络上引用呐,大姐。我认为初中生开始就可以多读本篇文章,如果能得到某些共鸣,那么对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肯定会有所得。本人也是偶然间看到江老师的文章,觉得值得收藏,所以发上论坛。世说盖棺定论,我从此文章中学到盖棺也不能定论啊!只能说前事后评。。。因此我们在此追寻祖先的事迹,了解并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希望能够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一些东西!在此感谢少文他们所有为宗族事业付出过心血的族人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4 14: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阮起和到此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