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舍的探源
阮 万 国
绍兴舍是坎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地名,集中居住着绍兴移民后裔。就我们慈溪市而言,在历史上会稽、山阴移民记载清晰,人数众多,尤其是庵东一带人的祖先几乎都来自绍兴,可是直接以绍兴来源地命名地名的只有坎墩。
2001年10月与大泥路、福源、鸣山路等四个行政村合并为坎西行政村。据《慈溪县地名志》(1986年6月版)记载:“绍兴舍村民委会,驻地绍兴舍头,位于县城北8公里。373户,1632人,辖4个村。有耕地952亩,产棉粮。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余姚县宗汉乡。1950年为福寿乡四村。1954年划慈溪县。1959年属直塘管理区。1967年为坎西公社五一大队。1981年更名为绍兴舍大队。1983年改制为绍兴舍村。绍兴舍头村是绍兴舍村民委员会驻地。158户,574人。村民大多于清乾隆间由绍兴迁入。大池跟村29户,97人。五灶村87户,330人。四塘下村99户,361人。”
“清乾隆间由绍兴迁入”,绍兴舍由绍兴人迁来而得名,符合客观逻辑。乾隆皇帝自1736年登基1796年谢世,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那么,绍兴舍人的祖先是哪一年迁来?又自绍兴的什么地方迁来呢?
对故乡的眷念是绍兴舍人永恒的情感,家谱是中国百姓文化的唯一史料,致命的是,绍兴舍人没有看到过片言只语的家谱资料,交代遗言的时候,知识的贫瘠使他们丢掉了更详细的信息,缺乏文化又少了其它记载。我爷爷的爷爷是什么名字?我的祖辈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寻根问祖。这些困扰哲人的问题,同样也困扰着许多绍籍移民的后裔。
据老人们的口口相传,绍兴舍的形成在大概150多年前,据说首先有施姓自绍兴楝树下讨饭(乞讨)过来,垦荒耕殖,后又有杨、吴、钱姓陆续从绍兴移民而来。再后来又有马姓从宗汉马家路村迁入;胡姓由坎东迁入;陈姓、周姓、王姓由坎墩迁入。1925出生的老人杨志表和马福灿先后担任过绍兴舍村的会计、曾任过绍兴舍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志绛(1934年出生)老人都说自上代祖辈口传下来,他们都承认这个说法。
施永申老人凭从小的记忆,他们施家来绍兴舍定居的历史最早,第2代生有兴传、兴盛、兴尧、兴发等兴字辈的4兄弟,第3代为惠字辈,随后是炳字辈,施孟军属于第5代,繁衍到现在第6代的施杰义他们年龄还不足20岁。按照施永申老人记忆推算,绍兴舍有人居住还只有6代人,以25年为一代人计算,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跨度,与其他老人们的回忆大致相同。因此,绍兴舍人迁徙时间在清咸丰与同治年间。
据1939年《新华日报》有一篇报道,绍兴人自发移民慈溪庵东盐场有盐民十万,庵东盐场的盐民绝大多数为绍兴籍移民的后裔,由此推算,现在百万慈溪人里,绍兴籍移民后裔不下三十万。因此,在现境慈溪的疆域祖辈在绍兴的人口非常可观。据文史学者王清毅研究,受前清“摊丁入亩”政策的影响,慈溪的绍兴移民主要发生在清朝乾嘉之后的一百来年间,嘉庆为高潮,道光时谢幕。
民国十七年编纂的《越州阮氏宗谱》卷十第31页理一房记载:“17世孙宗文,配章氏,生二个儿子,名叫成铨、成富,迁住余姚崔陈路(庵东)”。同时记载:“成铨,出生在乾隆四十年八月十四日,卒于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二日,配徐氏为妻,生五子,迁住余姚东北乡下二灶”、“成富,生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于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十八日,配张氏这妻,生三子三女,迁住余姚下六灶”。从记载中儿子的名字和女儿嫁给的地方和姓氏,成铨与成富的迁住地点应该互换。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成铨、成富兄弟俩是他们父亲宗文迁徙到庵东之后,又分别迁住到下六灶和下二灶的(下六灶和下二灶是现在庵东镇的富北村和下一灶村)。《越州阮氏宗谱》卷十一第21页理三房另有记载:“19世孙廷芳,配石氏为妻,生一子,名茂贵,迁住余姚下二灶七塘下”、“茂贵生嘉庆二十三年六月一日,配杨氏生二子:福佑、福庆”。从而可以推断出越州阮氏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迁入了慈溪,此推算符合王清毅先生的研究结论。
从《越州阮氏宗谱》记载中我们可发现,笔者的始祖是阮道夫,在宋开禧元年(1205),被任命为越州判官,来绍兴府只身工作十年,卸任后,被老百姓爱戴和挽留,就迁来家眷,定居在绍兴市内藕牙池边(现今的儿童公园),阮道夫的孙子阮直,字叔绳,以“宁可吃不饱,也不会屈膝”的民族气概,厌恶战争(元灭南宋),为保全家族避免战火,选择了迁徙到沽渚(上虞)乡野,来到相传因越王勾践称炭而得名的称山脚下曹娥江畔隐居,笔者爷爷的爷爷阮宗文是从沽渚迁徙到崔陈路。从笔者的始祖阮道夫绍兴市内藕牙池,到上虞市沽渚阮直,再到崔陈路(庵东)阮宗文,后来的阮成铨、阮成富兄弟俩分别迁住到下六灶和下二灶的(下六灶和下二灶是现在庵东镇的富北村和下一灶村)。由此可以看出,绍兴移民到慈溪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有好几个中转地。
笔者的年龄比施家第6代施杰义辈约20岁的年龄要长40多岁,距我这辈人也只有6代的时间跨度。那么,绍兴舍定居施家第一人也不会超过二百个年头。
绍兴舍的老人们回忆前辈们的口口相传,祖先是楝树下直接到绍兴舍。现属余姚市小曹娥镇内有一个很有名气的自然村叫楝树下,所以有人猜测这个楝树下很有可能是绍兴舍施姓的祖先,而他的先辈在绍兴,他因贫困乞讨到绍兴舍而定居耕殖与繁衍,也是经过不同的地点中转到绍兴舍。
如果以上猜测和推算能成立的话,绍兴舍头人迁徙不属于清朝乾嘉之后一百来年间的盐民大迁徙范畴,应当属于清咸丰与同治年间的个别迁徙,由乾嘉年间绍兴人迁移到小曹娥后再来绍兴舍定居。以上探源纯属笔者个人的思路和臆断,确实过程还需要新的史料发现和史学家们的斧正。
2013年第一期(总第9期)《慈溪地名》刊载
2014年5月28日《慈溪日报》“海地文脉”栏目刊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