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越州阮氏宗谱》房序
越州阮氏自宋阮道夫为始祖,至七世仅存文能、文兴、文明兄弟三大支,传到第十世,除绝嗣和远迁无考者外,旧谱已修作十二个房头,世懋堂民国版的《越州阮氏宗谱》从第十一世起,仍遵守旧谱世系,分列十二个房头。
按阮廷藩编纂《越州阮氏宗谱》的《旧谱世系目录》,纳入《越州阮氏宗谱》的十二房,都为文能、文兴、文明三兄弟的后裔,房序分别为文能公支派出嗣六房:即理二房(中分房)、理六房(中分二十二房)、理十房(老十房)、理十五房(老六十五房)、理二十二房(老二十二房)、理二十六房(四十六房);文兴公支派出嗣五房:即理一房(南大房)、理三房(老大房)、理五房(老五房)、理十三房(老十三房)、理十六房(大九房);文明公支派出嗣一房:即理七房(正四房)。以上称谓“旧谱”是指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理十房十五世孙阮汝昭手写本)修的“乾隆谱”,而房序后刮号内的房序注释,说明“乾隆谱”也是按这样的房序。从而可以推测,七世文能、文兴、文明三兄弟的后代中,房序的最多数为六十五房,说明阮氏房序至少有六十五个,也就是说阮氏已有六十五个以上的堂兄弟编入了房头。
从《越州阮氏宗谱》的《旧谱世系目录》房序排列可以看出,房序的缺额比较明显,许多顺序号被空出。如果当时只有六十五房,那末至少没有把理四房、理八房、理九房、理十一房、理十二房、理十四房、理十七至廿一房、理廿三至廿五房、理廿七至六十四房等房序找后代纳入《越州阮氏宗谱》。传统文化中,宗族的辈份是极其严肃的大事。假若叔侄两人娶了别家姊妹俩各自为妻,那末这俩姊妹的称呼,在宗族里也要改口成上下辈关系的称谓,这就是俚语中“乱亲不乱族”、“让(宁)可乱亲,不能乱族”的贯例标准。同样,一族之长的当任,也不是以财富、年龄、学历、智商、官职地位来确定的,而是严格地按宗族辈份决定。越是贫穷的家庭,儿子结婚和生子越晚,一代复一代的后延,宗族中出现了越穷的房族,辈份越大,导致出现“旧族长、富懂事”的现象。由此及彼,越州阮氏的房序确定也是严格遵守传统的宗族文化,肯定是按房族的男性出生年月日大小排序,以出生的迟早按顺序编号,所以,各支派世系的数号会出现跨越或间隔,从而造成《越州阮氏宗谱》房序缺空。
《越州阮氏宗谱》明确记载,越州二世大韶生两子,长子阮直为避元兵骚扰,从绍兴城内藕牙池迁移到称山西侧的沽渚落户,次子阮方迁徙到曹娥江江北定居。由此可以推算,自三世阮直(叔绳)至七世阮文能、阮文兴、阮文明三兄弟,相隔四代,以二十五年为一代(世)算,也就百余年的间距,阮直单支不大可能有六十五个以上的堂兄弟,何况还有无嗣(只生女儿没有儿子或未成家)的房族。因而,我估计“乾隆谱”之前的房序也包括了阮直兄弟阮方(叔矩)的后裔,只有三世俩兄弟繁衍的子孙都编入房序,才能达到如此众多的堂兄弟。可能编纂“乾隆谱”时,或因多年失去联系,或许交通、通讯的不便,以及其它因素,把定居在沥海的阮方(叔矩)支派列入了“远出无考”,只编入阮直本支系的十二个房头,并注释上原房序名。那么,相隔181年之后的民国十七年,阮彬华、阮廷藩纂修《越州阮氏宗谱》时,仍遵守了这十二个房序,又没有吸纳沥海阮家后裔名单,曹娥江南北两支越州阮氏在谱乘记载上就这样分道扬镳,渐行渐远,互不联系了。
前几年,祖籍在曹娥江北岸的阮氏二十三世孙阮志坤、阮志鑫兄弟的悉心研究,深入探访调查,从手写史料和老人口传中得到求证,沥海阮姓都属阮方(叔矩)的后裔。据传越州阮氏曾有四部宗谱,即为洛阳世系九世孙阮大勺编于长洲的“宋咸淳(1272)谱”手抄本;理十三房洛阳世系十六世孙阮玘编于肖金的“明嘉靖谱(1532)”手抄本;理二房洛阳世系十七世孙阮锜编于肖金的“明隆庆谱(1570)”手抄本,理十房绍兴世系十五世孙阮汝昭编于肖金的“清乾隆谱(1747)”手抄本。可是,时至今日都失传了,无法知道记载的详情,无法进行书面的核对,更加没有了延续连接和过程佐证,只有推测和分析。
综上所述,我认为《越州阮氏宗谱》的世系只编纂了叔绳公的支派,而历史上的房序也包括叔矩公的后裔,可惜的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做到大一统,绍兴阮氏的房序也不全面,缺少了文字的记载,这也是最大的遗憾。[imhttp://bbs.ruanchina.com/data/at ... lipdg7p00g9wldk.jpg[/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