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阮属渔民身份,过着穷苦的生活。虽然他们种地,靠打渔为生,按“士、农、工、商”的分法,应当分在农民行列,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农民身份的起义者几乎全部的特点。
他们属偏远地带的穷苦渔民。说他们穷,是从《水浒》文字中得到的:阮小二住处:“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倚山傍水,约有十数间草房”。阮小五住处:“团团都是水,高埠上有七八间草房”。那阮小五穿着:“斜戴着一顶破头巾”,“披着一领旧布衫”。住草房,穿破衣,自然是穷喽。
由于偏远,他们天不怕,地不怕,“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由于贫苦,他们革命精神最强,“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由于处于江湖,他们有着好汉的勇武气质和义气精神,“立地太岁”、“短命二郎”、“活阎罗”的绰号,就反映了他们的形象。虽然在底层,他们对官府的黑暗腐败,有着清醒的认识:阮小二就说“如今该管官司,没甚分晓,一片糊突。千万犯了迷天大罪的,倒都没事”。
他们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又找不到其他的门路,自然眼馋落草为寇者“成瓮吃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的生活方式,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学得他们!”总想有个领头的,带着他们干一番事来。吴用看重他们“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义气最重”,于是,就联络他们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行动,使他们从些走上反抗的道路。
阮氏三雄的英风豪气,在石碣湖打响抗拒官府的第一场战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湖中,机动灵活,得心应手,打得前来缉捕的何涛队伍一败涂地。阮小七骂何涛:“你这厮是济州一个诈害百姓的蠢虫!我本待把你碎尸万段,却要你回去对那济州府管事的贼驴说:俺这石碣村阮氏三雄,东溪村天正晁盖,都不是好撩拨的!我也不来你城里借粮,他也休要来我这村中讨死。” 他“拔起尖刀,把何观察两个耳朵割下来,鲜血淋漓”。
阮氏三雄是梁山水军的重要头领,阮小二参与把守东南水寨,阮小五参与把守东北水寨,阮小七参与把守西北水寨。他们是来自北方的水军将领的代表。
因为来自底层,因为穷苦出身,因为革命性彻底,所以,他们反对招安。阮小七带人把陈太尉带来的御酒喝了,换成“村醪水白酒”,梁山好汉们恼怒官府戏弄他们,招安活动不欢而散。或许,并非阮小七等人贪杯而随意喝了御酒,很可能是有意为之,故意让招安泡汤。
当然,他们也带着部分底层人士的不良习气,比如,他们赌博。阮小五输得没了分文,讨了老母亲头上的钗儿去赌。阮小七“也输得赤条条地”。
带着底层人士的顽皮,他们被高俅之流视为不知法度。阮小七在打败方腊后,穿戴方腊的衣帽戏闹,说明了他们的单纯与随意,他们不知道那么多的礼数和讲究。
阮氏三兄弟是好多人喜欢的英雄人物。在山东郓城,谭宝剑先生开的“水浒人家”饭店里,专门有个“阮氏三雄”房间。
至于三阮究竟是哪里人,人们说法不一。东平县石庙村,后依铁山,东南不远即是东平湖,算是有山有水,与水浒中写的环境相近。也有人说,石碣村可能在梁山县的小安山,那里离郓城县大致也是百里左右,符合《水浒传》上的距离。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水浒传》中,吴用说道:“这三人是弟兄三个,在济州梁山泊边石碣村住”。看北宋地图可知,石庙,在当时在寿长、阳谷、东阿之间,而这三个县都属郓州,并非济州。小安山,在当时肯定也是郓州。“济州”二字,就把上述两地给排除了。
按说,小说家言,不是史实,不一定非要找到书中人物出处。但,有些人好奇,还是想说出个所以然来,那,没有其他依据,我们只能依小说为依据了,小说称是济州,那就只能在济州地界找了。
当时的郓城,属济州,并且是济州在梁山泊西北部的唯一县份。除州治在巨野外,济州还有金乡、任城等县,金乡、任城的方位,与郓城隔泊远离,吴用不会绕湖大半周去那里找人。看来,石碣村,就是在郓城县境内了。其实,《水浒传》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说得更分明:郓城县石碣村。 |
|